大医精诚攻难症

二、大医精诚攻难症

王绵之行医70余年,每以“医乃仁术,当以济世为先”的古风家训自勉,医术精湛,宽怀仁慈,为人治病不分贵贱,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远为异国贵客,近到邻里街坊,无不一视同仁,屡起沉疴。更为可贵的是他数十年如一日,利用自己的宝贵休息时间,以家为诊室,不计报酬,精心为患者诊治。其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为广大患者传颂,为学生弟子敬重,诚为“大医”,是今天医者之楷模。王绵之多次应邀访问日本、泰国、澳大利亚、法国等国家和地区,其高超的医术为中国赢得了荣誉,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和表彰。王绵之对方剂有出神入化的应用,活学活用,特别是脑病、格林-巴利综合征、脑软化、脑干肿瘤、小脑萎缩、星形细胞瘤、胶质瘤、脱髓鞘疾病、全身性硬皮病、先天性免疫功能低下等多种疑难病症,经王绵之用药调治之后,皆效如桴鼓。

王绵之的学术思想主要有这几个方面,首先是辨证论治。这是中医的特色和精华但是却又真的很抽象,证是会变化的,有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王绵之特别强调整体观和三因制宜。比如说,学生生病了,一直在考试,学习是不是会导致心脾两虚、耗伤气血。有许多商人生活习惯不好,又动脑过多,容易心肾不交、虚火上炎。每个人职业不同,有人每天熬夜,不同的人生活习惯不同。不同的季节,小雪到冬至也不一样,大节气和小节气都是要考虑如何去变化加减。还有就是因地制宜,中国那么大,从西北到东南,不同地方来的人生活习惯有着很大的不同,饮食习惯亦有不同。还需要考虑心理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女人的病比男人的病更加容易治疗。有一次讲肝病,老师说,女性的肝病容易转阴,女性会遵从医嘱,在不良嗜好上也比男人要少得多。中医治病讲求治人而不是单纯的治病。中医辨证整体论是一个非常科学的理论,强调人是一个整体、人与环境也是一个整体、身体心理和社会又是一个整体。

临床上王绵之喜欢扶正祛邪兼用,祛邪而不伤正,后面分析的时候也会提及他非常注重扶正。又主张“寓防于治”,强调治未病,主张预防。他认为青年的时候就要预防中年的疾病,中年的时候要调护预防老年的病,防治几十年之后的病这才是治未病的一个大的概念。父母身体好,下一代的孩子的身体才会更加健康,这才是大的治未病的观念。

辨证与辨病并重,这两个根本没有冲突,王绵之很早的讲稿就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老先生从来不排斥西医学,不排斥最新的东西,不同的疾病即使有同样的证,那么用药和治法也会有不同。中医就像是我们海派文化一样虚怀若谷可以接受任何先进的东西,兼收并蓄。从《五十二病方》到《神农本草经》到后世的《普济方》,方剂和药物的数量在一点点变多变广,我们有很多中药是外来的,比如说番泻叶、乳香、没药等。努力将西医学的知识,包括天文地理的知识都为我所用,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同一个病,比如说是肝病,从肝炎到肝硬化到肝癌,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证,从肝炎到肝硬化虽然都是病毒性的,都是乙肝病毒感染慢慢地发展而来,但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点。肝病所有一个项目叫做肝病病理解读,并定期召开讨论会,就是为了系统深入学习肝病不同时期的病理特征和表现。在肝炎期、肝硬化期,甚至到肝癌,病理都是完全不同的,即使都出现了湿热证,考虑治疗时也要根据病程不同而变化。肝硬化的结节是瘀血为主,但是到肿瘤的时候就是痰瘀互结或者说是痰凝为主,用药的时候都是有区别的。脂肪肝也可能发展成肝硬化,与病毒性的区别又在哪里呢?可以看病理穿刺,脂肪肝的穿刺病理显示肝脏内遍布大空泡脂滴,把血脂和游离的脂肪酸降下来之后就好了;但病毒性肝炎病毒不清除永远就是一个隐患,所以这些是不一样的。我们不能排斥,反而需要把西医学和现代知识学得更好,用在治疗上。

王绵之在处方用药方面也充分吸收了现代科学的成果用于临床的实践。在治疗肿瘤的基础上,他会增加使用白花蛇舌草和半枝莲这些抗肿瘤的药,而在心脏方面以陈可冀院士为首的这些冠心1号、2号的方子,王绵之也会向他们学习多用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药来治疗心血管疾病。王绵之说用药如用兵,讲究王者之师,讲究王道不要霸道,这里说的“王”就是与“霸”相对的。霸道是横扫一片,一片狼藉。虽然把这个病治好了,但是造成其他的病接踵而至。治病救人,不单单要考虑病,也要考虑人。用药不能图一时之效,对峻烈有毒的药要炮制去除毒性,用药太过或不及都不好,不能失之偏颇,不到危急时刻,用峻烈药宁可不足,不使有余,这是他的王道思想。“宁可再剂,不可过剂。”宁可慢慢来多吃几剂药,用量不可太大太过。这是他主张王道的一种思想。

王绵之重视脾胃,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真乃字字珠玑。他认为全身脏腑经络都需要气血营养,脾胃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到气血的生化,故王绵之极其推崇李东垣。王绵之用药几乎每个方子都会有健脾的药,后面会讲王绵之的一些组方特点。他认为先天所有的东西非常有限,人之所伤以脾胃为主。举个例子,中国移民到欧美后几代人以后的体型会非常像当地人一样高大,这些都是饮食的影响。若脾胃功能不行就需要健运脾胃,有了气血元气才可以考虑其他的方面。脾胃是升降之枢纽,气血生化之源,从脾胃入手,调理脏腑功能可以事半功倍。肝随脾升,胆随胃降。脾胃非常重要,起到一个中枢斡旋的作用。心主火、肾主水,水火既济、心肾相交,但也需要脾胃从中斡旋,最有名的心肾相交的方子也用了健运脾胃的药。心火在上,肾水在下,如何做到沟通?最主要的就是脾胃,所以说脾胃是非常重要的。

上、中、下三焦俱病取其中,临床上通常多病错综,多脏腑俱病,从脾胃入手调理常常迎刃而解。很多肿瘤患者和重病的患者到后期吃不下食物更遑论药物,如果能吃得下东西,疾病就会自然而然好了。所以久病重病多从脾胃入手,因为脾胃多虚。在处方中加入健运脾胃的消食药,切记过于苦寒伤中阳、伤脾胃。王绵之处方喜欢用生姜,常用生姜代替炙甘草作为使药。生姜有助于其他药的有效成分煎出,有暖胃和胃的作用,亦是呕家圣药,防止出现呕吐等不良反应;它还有调和诸药的作用,有利于药物的吸收,尤其是长期服药的患者。拿一片生姜观察,它是向上生长的,生发之气非常强。

心血管方面,王绵之健脾的药物用得很多,如生黄芪、党参、白术、太子参、茯苓等。他注重用自身的能力调整人自身的生生之气,把人的正常生机、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慢慢地恢复过来。他还注重气血,气血乃人生之宝,气血不足则四肢、九窍、百骸失去濡养,枯萎无力,气滞血瘀,不通则痛,气血逆乱则会晕厥不醒。重视气血不仅仅是补气还有行气,不仅补血还要活血。所以王绵之常用生黄芪和当归配伍,当归补血汤气血并补。该配伍常用于心脑供血不足、脑梗偏瘫、四肢不温、脾虚血少等疾病。气血是需要流动的,所以用药不能死补,这样会导致气血无以化生从而产生痰湿和瘀血。所以王绵之在补益气血的时候,就会配行气活血药,如陈皮、木香、枳壳等。内科很多杂病都是由于气血运行障碍导致的。中医治疗内科病,气血痰滞是很主要的,抓住了这些环节,对当前的一些内科杂病大有好处,这里的补气不只是补气,血也不只是补血。所以从祛邪的角度配伍,所有这些都离不开气药。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能生血,行气化痰,很多方子离不开芳香升散的气药,生病总是先影响气之后,血才运行不正常。痰瘀是有形之邪,更需要行气。气血痰中气最重要,用药需要升降并用,随着患者情况的不同而选择以升为主或以降为主。有些人觉得方子的临床效果不好,其实就是光补气不行气,或光行血行气而不补血补气,这会导致气血壅塞或者伤阴伤血伤气。一个健康的人所有的气血与五行都要处于一个平衡的状态,生病了就不平衡了。这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所用的辨证遣药的方法都是为了使之达到平衡。

王绵之强调舌脉,有些他的医案就是通过舌脉提出治法。舌象和脉象很重要,如有些患者不会说话或是昏迷,有些只能看到舌诊和脉诊。王绵之对于辨舌有独到的见解,如舌中剥苔是胃气损伤,如果胃镜显示有胃癌病变,要加上化瘀软坚解毒之品,如果舌中纵向裂纹,是心气大亏,不管患者是否出现症状,所用药物需要兼顾心气。脏藏于内,象表于外,舌苔反映脏腑问题,用药要提前。如见舌面两侧有津液凝聚成似苔非苔的隆起,常与血糖增高有关。舌体不正萎缩常与脑部积水梗死有关,注意不要耽误病情。我临床上有这么一个病例,腰痛但是B超没有显示任何结石,用药1周没有缓解,我立刻建议患者做增强CT,结果CT显示早期肾癌,手术后效果很好。王绵之强调注意观察,从蛛丝马迹发现端倪。我还有一个患者胖得很快、肚子很大但是四肢很瘦,一看就不正常,马上做个B超,发现一个巨大的肝癌。脉象经常是不传之密,但是有迹可循,弦脉尤其伴有高血压的患者,属肝胆病。所以,脉诊有深刻内涵,但又非常难学,只有勤学苦练方能掌握。

王绵之曾说:“中国方剂学是运用中药使辨证论治具体化的一门学科,几千年来积累了极其丰富的资料,蕴藏着宝贵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是历代医家心血的结晶,亟待整理研究提高,为发扬中国医药学,保障人民健康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