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已有成就

五、已有成就

张伯臾古稀之年时,严世芸、郑平东、何立人三位先后拜师。在师徒相传的学术经验继承中,他们先后总结了张伯臾在诸多内科疑难杂症诊疗中的学术观点和丰富经验,出版了《张伯臾医案》,发表了《中医中药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经验》论文,并研制了“张伯臾治疗冠心病计算机程序”。严世芸、何立人在心血管疾病诊疗方面继承并发展了张伯臾的学术经验,尤其在心病治疗和高血压、血脂异常等诊疗方面提出了新的学术观点和形成诸多验方。严世芸提出心病诊治“首重气血,当顾五脏”,善用《千金》诸法诊治心力衰竭、心悸、心痛等,创制的“强心饮”“活心方”等,在扩张性心肌病、冠心病等治疗中显示显著疗效。何立人在漫长临床实践中,秉承张伯臾治学不泥古,独创新说,他对“血浊”“脉痹”提出新解,对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及血脂异常等的防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郑平东则在肾病诊疗方面进一步继承发展张伯臾的学术经验,以温阳泄浊的温脾汤防治慢性肾衰竭,多次东渡扶桑进行学术交流、疗效机制研究,并带领学科逐渐步入全国中医肾病优势学科。三位教授先后被评为上海市名中医,以名中医工作室为平台,继续传承和发展着张伯臾内科临床经验。

耄耋之年,张伯臾招收了第一批(也是最后一批)硕士研究生蒋梅先和潘朝曦,视之为“关门弟子”,张伯臾耳提面命,倾心授业,毫无保留。他们在进一步总结张伯臾内科诊疗学术思想和疑难杂症临证经验的同时,重点对张伯臾在心血管疾病诊疗方面的重要学术经验进行整理继承,张伯臾“急病重肾”“心可受邪”“老年冠心以虚为主”,以及“益气温阳利水”治疗心力衰竭、补法为主治疗老年冠心病的宝贵经验都得到了进一步传承。在毕业后的20余年中,蒋梅先在继承导师学术经验的基础上,突出地发展了中医药防治心力衰竭的理论和实践,提出“慢性心衰的核心病机为心肾阳气互资障碍”,基本治法为“改善心肾阳气互资”,并对该法代表性验方“坎离颗粒”开展了临床验证和疗效机制系列探讨,研究成果先后获中华中医药科学技术奖等3项科技奖。在担任曙光医院心内科主任的近10年中,围绕心力衰竭优势病种的研究,她先后主持完成3项重点专病专科建设,使该学科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心衰协作组副组长单位、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心血管重点学科和上海中医药大学心血管优势学科,并以继承张伯臾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为主导,结合学科长期以来的诊疗实践,执笔完成了中医药、中西医结合治疗心力衰竭、冠心病、高血压和心律失常的学科诊疗方案,受到行业和学会的认可。

张伯臾临床学术经验传承梯队已初步形成,并在进一步完善中。丁氏内科流派张伯臾临床传承基地建设项目已获上海市卫计委两次批准立项。

▶▶▶主讲人:徐 燕

教授、曙光医院心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上海市中医药领军人才,严世芸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负责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丁氏内科传人严苍山临床传承研究基地主要传承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方药量效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上海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中医临床经典分会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身心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医疗鉴定专家库成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上海摄影家协会会员。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内科的临床与科研工作,擅长中医药防治心力衰竭、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律失常、代谢综合征、脑卒中等心脑血管常见病,对中医膏方调理的传统养生秘方有独到研究。传承海派名医丁甘仁、严苍山、严世芸之学术精髓,综合诊治各种疑难杂症,并成功应用于科研、教学和临床实践。独立研究中国人瑞(百岁老人)健康长寿秘笈并取得佳绩。获得上海中医药科技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上海中西医结合科学技术奖等奖项,获得专利项目2项。主持并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局级课题数20余项,发表论文论著30余篇(包括SCI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