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用药特色

二、用药特色

(一)土茯苓:清热解毒,健脾除湿

土茯苓始载于《名医别录》,别名有禹余粮、仙遗粮、冷饭团等,味甘淡,性平、无毒,入肝、胃经。从文献记载来看,土茯苓在明代以前的药用价值似乎不大,多“取以当谷食”,至明代弘治、正德年间,杨梅疮盛行,有医者用土茯苓治疗杨梅疮,获得奇效,所以李时珍谓“至人用此,遂为要药”,《本草纲目》称其为“阳明本药,健脾胃,强筋骨,祛风湿,利关节,止泄泻,治拘挛骨痛,恶疮痈肿。解汞粉、银珠毒”。即内祛脏腑骨骸湿热,外除肌肤腠理邪毒。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土茯苓具有抗炎及免疫作用,可选择性抑制细胞免疫反应。柏氏临床上应用土茯苓主要治疗小儿肛瘘以及湿疹等多种皮肤顽疾。

1.治疗小儿肛瘘 柏连松认为“胎毒未清、湿热之毒内伏,内伏外发”是小儿肛瘘的主要病因病机,所以治疗以清泻内伏之湿热胎毒为主旨,首选药物土茯苓。柏连松谓之“廉价高效、清胎毒之要药”,首先用其清热解毒除湿之功效,祛除内伏胎毒,使症情稳定,减少甚至控制脓肿发作的次数。其次用其健脾止泻之功效,临床发现小儿肛瘘多伴有喂养不当或饮食不规律等导致的腹泻,当患儿腹泻时肛门括约肌变得松弛,肛隐窝变浅,多糖类黏液较少,易于细菌侵入。所以在祛湿热胎毒的同时,予以健脾止泻,积极预防腹泻。总之,柏连松认为土茯苓无毒无味,清热解毒,除湿利水,健脾益气,集清利补泻于一身,既能渗利湿浊之邪,又能化湿浊而使之归清,更可贵的是其“败毒祛邪,不伤元气”,适合小儿长期服用。

2.治疗顽固性湿疹 柏氏认为,皮肤疾患的发病,常与风湿热毒等密切相关,而湿疹等皮肤顽疾,与湿邪关系尤密。湿性黏滞,缠绵难愈,故祛湿解毒是治疗这些皮肤疾患的重要环节。柏连松治疗顽固性湿疹颇有心得,常用土茯苓配苦参、牡丹皮、地肤子、紫草、白鲜皮、豨莶草等清热祛湿、解毒祛风,取效甚佳。

(二)穿山甲:消痈排脓,祛瘀散结

穿山甲为鲮鲤科动物穿山甲的鳞甲,最早记载于《名医别录》,为血肉有情之品,性味咸凉,炮制后性平,归肝、胃经,具有通经下乳、祛瘀散结、消痈排脓的作用,是外科、妇科常用的活血祛瘀药。

穿山甲是柏氏治疗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简称肛周脓肿)的第一要药。肛周脓肿虽为感染性疾病,但治疗肛周脓肿柏连松不主张使用抗生素,一旦用了抗生素,肛旁炎性肿块难消难溃,形成僵块,反而拖延病程。中医学主张应根据肿疡的不同阶段运用不同的治疗原则:早期酿脓期,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消”为主;中期脓已成,托毒透脓,“托”为主;后期溃后,补养气血,“补”为主。柏氏认为穿山甲托毒消瘀而不耗伤阴血,补虚透络而不碍胃恋邪,可以说穿山甲功兼托补,所以肛周脓肿无论未溃已溃、阴证阳证均可使用穿山甲。正如《本草汇言》云:“凡痈疽未溃者,能引之消散,将破能引之出头,已溃能引之行脓。”肛周脓肿早期脓未成,可配伍水牛角片、牡丹皮、大血藤、蒲公英、赤芍、桃仁等清热凉血、消肿散结,肛痈成脓期,加用生黄芪、皂角刺托毒排脓;肛痈后期溃破脓出后,配伍北沙参、天花粉、白术、白芍等益气养阴和血。

柏连松还善用穿山甲治疗肛门疼痛、坠胀等肛门不适以及乳汁郁积所致之结块。正如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说:“穿山甲味淡性平、气腥而窜,其走窜之性无微不至,故能宣通脏腑,贯彻经络,透达关窍,凡血凝血聚为病皆能开之……癥瘕积聚疼痛,两便闭塞诸证,用药不效者,皆可以穿山甲作向导,穿山甲入肝胃二经,勘作诸药向导。”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穿山甲有明显增加血流量和减少血管阻力的作用,具有扩张外周血管、改善微循环的作用,所以对于肛门局部疼痛、坠胀不适等都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三)徐长卿:祛风化湿,止痛止痒

徐长卿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历代本草对徐长卿的名称及别名的记载较多:《神农本草经》首载为徐长卿,又称鬼督邮。《吴普本草》称为石下长卿。此外,尚有别仙踪(《本草图经》)、獐耳草(《本草纲目拾遗》)、寥刁竹(《生草药性备要》)、英雄草(《本草求原》)、土细辛(《植物名实图考》)等名。李时珍曰:“徐长卿,人名也,常以此治邪病,人遂以名之。”

徐长卿的分布比较广泛。除了新疆、西藏、青海、宁夏外,全国大部分省区均有分布,具有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疗效确切的优点。

徐长卿的性味、功效,《神农本草经》曰:“徐长卿,味辛温,主鬼物百精蛊毒,疫疾恶气,瘟疟。久服强悍轻身。”《本草纲目》云:“徐长卿,辛温无毒,主鬼物百精蛊毒,疫疾恶气,亡走啼哭,悲伤恍惚,久服强悍轻身,益气延年……徐长卿汤,治小便关格。”《名医别录》谓其“久服益气延年”。

现代药理学证实:徐长卿有较强的镇静和抗菌作用。古人认为徐长卿亦具有“强悍轻身”“延年益寿”的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徐长卿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保护心肌细胞,对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有调节作用。此外,还具有降血糖、降血压功能。其补益作用可能与这些药理作用有关。

目前的临床使用范围较历代本草的记载已有所增加,除用于精神疾患、疟疾等病证外,广泛用于风湿痹痛、腰肌劳损、跌打损伤等多种痛证,并常用于多种皮肤病,如湿疹、风疹、带状疱疹、顽固性荨麻疹、银屑病等,以及慢性支气管炎、再生障碍性贫血、毒蛇咬伤等病证。这与徐长卿所含的丹皮酚所具有的镇静、镇痛、消炎、抗变态反应等药理作用有关。

1.治疗肿痛 柏连松认为镇痛是徐长卿最主要的药理作用之一,止痛作用强而广,用于治疗风湿、寒凝、气滞、血瘀所致的各种痛证。也可治疗各个部位的疼痛,如头痛、胃脘痛、胸痹、风寒痹痛、痛经、癌症疼痛、关节炎等。在肛肠科对于各种原因所引起的肛门疼痛,皮肤科对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均佳。

2.治疗湿疹 徐长卿的另一个作用是祛风止痒。柏氏认为,徐长卿其性温而不燥,散中有补,补中有散,具有祛邪而不伤正、滋补而不碍邪的特性。所以柏连松常用徐长卿,配合荆芥穗、白鲜皮、地肤子等祛风止痒药,治疗湿疹,疗效甚佳。

(四)仙鹤草:止血止痢,解毒散结,补虚扶正

仙鹤草是蔷薇科植物龙牙草的干燥地上部分,生于山坡、路旁、草地,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在贵州一带俗称“黄龙草”,江浙一带称为“脱力草”,另外还有“石打穿”“毛夹时茶”“狼牙草”之称。仙鹤草在《神农本草经》《金匮要略》中称牙子、狼牙。其正名始载于清代郑奋扬《伪药条辨》。

仙鹤草其性平,味苦涩,归肺、肝、脾经。《中国药典》载仙鹤草功效收敛止血、截疟、止痢、解毒,用于咳血、崩漏下血、疟疾、血痢、脱力劳伤、痈肿疮毒、阴痒带下。《本草纲目拾遗》引葛祖方称仙鹤草“消宿食、散中满、下气、疗吐血各病、翻胃噎膈、疟疾、喉痹、闪挫、肠风下血、崩痢、食积、黄疸、疔肿、痈疽、肺痈、乳痈、痔肿”。

仙鹤草是临床公认的止血良药,常用于咳血、吐血、衄血、便血及妇产科崩漏、月经过多等多种出血性疾病,寒热虚实均可配伍应用。仙鹤草味苦而涩,涩能止血,而且兼擅活血下气、散中满之功,正如《本草纲目拾遗》称仙鹤草“消宿食、散中满、下气”,所以仙鹤草能止能行,止血而不留瘀,瘀血去则新血生。

仙鹤草除了收敛止血、止痢、解毒功效外,还具有补脾、补肾、补虚强壮的作用,所以民间称其为脱力草,善治脱力劳伤,具有“轻补,疏而不滞”的优点。

1.收敛止血止痢——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仙鹤草是柏连松在临床上治疗脾胃病与肛肠病的常用药。首先,最常用于治疗症见泄泻、便血的溃疡性结肠炎,取其收敛止血、止痢的作用,常配伍苍术、黄柏、虎杖、鹿衔草等清热解毒利湿药,效果更佳。同时,还可配伍黄芪等补气药。仙鹤草为血分药,收敛止血且活血,而黄芪“能补气,兼能升气,善治胸中大气(宗气)下陷”,两药相配,气血并治,补中治痢,止血活血,用于气虚下陷之久痢,最为中的,却无“碍气”之虞。根据现代药理学研究,仙鹤草对痢疾杆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仙鹤草含有仙鹤草素、维生素K1等,能促进血小板生成,加速凝血而达止血作用,可见仙鹤草治疗结肠炎因其抑菌作用而止泻,因其能增加凝血作用而止血。

2.解毒散结,补虚扶正——抗肿瘤 仙鹤草也是柏连松常用的抗肿瘤药,解毒散结、补虚扶正是其抗肿瘤功效的理论依据。据临床和实验研究发现仙鹤草具有诱导细胞凋亡、杀伤癌细胞、调节免疫、拮抗致癌物质等多种抗癌作用,所以能促进癌症康复,改善临床症状,延长生存期,增强放化疗的敏感性,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放化疗的不良反应,提高生存质量,防止复发转移等。常配伍半枝莲、虎杖、白花蛇舌草等清热解毒抗肿瘤药,提高疗效。

(五)鹿衔草:补虚止血,药性平稳

鹿衔草,又名鹿含草、鹿寿草,作为药材正名,始出《滇南本草》。

鹿衔草,性温,味甘苦,主入肺、肝、肾经,具有补虚益肾、祛风湿、强筋骨、收敛止血、活血调经、敛肺止咳之效。

柏连松在临床常用鹿衔草,用其补虚益肾、收敛止血、强筋骨的功效,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便血,疗效颇佳,如溃疡性结直肠炎、痔疮、肛裂等,对体虚兼见腰膝酸软无力者尤佳。治疗痔疮、肛裂等肛门出血,血色鲜红,常配伍炒槐角、地榆炭、侧柏炭等;治疗溃疡性肠炎、放射性肠炎等见黏液血便或脓血便,常配伍仙鹤草、马齿苋、虎杖等。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鹿衔草具有良好的抗菌、抗病毒、消炎作用,能增强人体免疫力,对心血管系统具有强心、降压、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并能保肝护肾。

柏连松认为鹿衔草气味清香,无滋腻之弊,无辛燥之忧,药性平稳,能升能降,可清可补,寒热虚实皆可酌情配伍使用,临床未见任何不良反应,为一安全有效之药物,可以久服。且其价廉源广,山西、贵州产地的民间将鹿衔草简单加工炮制成茶叶或膏滋,用以增强体力、解除劳动后疲劳、祛除腰腿酸痛等以强壮身体,常年服用。

(六)豨莶草:祛风除湿,活血通络

豨莶草始载于《唐本草》,称为火杴草、虎膏、狗膏;《本草拾遗》称为猪膏草;《本草纲目》称为希仙、虎莶。豨莶草,以草之气味为名。李时珍曰:“虎膏、狗膏皆因其气,以及治虎狗伤也。或杴作虎莶,俗音讹尔,近人复讹豨莶为希仙矣……《韵书》:楚人呼猪为豨,呼草之气味辛毒为莶,此草气如猪臭而味莶螫。”此名一直引用至今。

豨莶草,为菊科植物腺梗豨莶、豨莶或毛梗豨莶的干燥地上部分,豨莶草味苦、辛,性寒,归肝、肾经。诸家本草谓其能祛风湿、通经络、利关节、清热解毒,治风湿痹痛、筋骨不利、腰膝无力、半身不遂、疟疾、黄疸、痈肿疮毒、风疹湿疮、虫兽咬伤等。翻阅古今文献,早有以本品用治中风,取其活瘀血、通经络之功。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中有豨莶草汤(丸),由单味豨莶草组成,用于治疗中风口眼歪斜、口吐涎沫、语言蹇涩、手足痿弱。

柏连松治疗肛肠病也常用豨莶草,对于不明原因的肛门坠胀、下坠、隐痛、瘙痒等不适,疗效都很好,主要取其“祛风除湿兼活血”的功效。豨莶草除了具有良好的祛风除湿、活血通络功效外,还有补虚、安五脏、强筋骨的作用,《本草图经》谓本品“治肝肾风气、四肢麻痹、骨间疼、腰膝无力者。服之补虚、安五脏”。所以无论虚证、实证,加用此药可增加活血祛瘀、除湿消肿作用,使瘀去肿消,经络疏通,气血流畅,从而改善症状。而肛肠病病位在下,特别是肛门处于隐蔽处,无论脾气亏虚、收摄无力、中气下陷,还是脾胃湿热下注蕴结肛门,无论虚证、实证,日久均可导致肛门局部气血运行不畅,甚则瘀血阻滞、经络痹阻而见肛门肿胀、下坠、隐痛、瘙痒等各种不适症状。在辨证用药的同时,加入一味豨莶草,往往取得更佳的疗效。

(七)五倍子:酸涩收敛固脱力强,外用效佳

五倍子又名文蛤、百虫仓、木附子等,为漆树科植物盐肤木、青麸杨或红麸杨叶上的虫瘿,形成虫瘿的蚜虫的头部触角均为五角。因此,人们形象地称此类虫瘿为五倍子。《本草纲目》:“其味酸咸,能敛肺止血,化痰止渴,收汗;其气寒,能散热毒疮肿;其性收,能除泻痢湿烂……敛肺降火,化痰饮,止咳嗽、消渴、盗汗、呕吐、止血、久痢。治眼赤湿烂,消肿毒、喉痹,敛溃疡、金疮,收脱肛、子肠坠下。”

这与五倍子的现代药理学作用是一致的,主要有收敛、抗菌、解毒作用。五倍子所含鞣酸有沉淀蛋白质作用,可促使皮肤、黏膜、溃疡等部位的组织蛋白凝固而呈现收敛作用;促使血液凝固而呈现止血作用;促使腺体细胞的蛋白质凝固而抑制分泌,可使黏膜干燥;神经末梢的蛋白质沉淀,可呈现微弱局部麻醉现象。同时,鞣酸的收敛作用尚可减轻肠道炎症而有止泻作用,且对正常小肠运动无甚影响。五倍子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痢疾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五倍子所含鞣酸可与许多金属、生物碱或苷类形成不溶解化合物,因而可起到解毒作用。

首先,五倍子可用于治疗痔疮脱垂肿痛、肛门湿疹潮红瘙痒、肛门术后局部创面红肿疼痛渗液等见局部一派湿热互结之象,取其外用有解毒、消肿、收湿、敛疮、止血之功效。单味效佳,亦可配伍黄柏、虎杖、蒲公英、苦参等药。煎汤局部熏洗坐浴或湿热敷,借助药力与热力,直接作用于肛门病变部位,使局部腠理疏通,气血流畅,同时使药液中的有效成分通过体表直接作用于机体,直达病所,既避免了药物的损耗,又提高了药物的利用度,药效直接、迅速、持久。对孕妇患者亦疗效确切,且安全可靠。

其次,柏连松根据中医学“酸可收敛,涩可固涩”的理论,以五倍子为主药,再配合明矾,从中提取有效成分,创制了硬化萎缩注射液——“曙光Ⅰ号”内痔注射硬化萎缩剂。其具有良好的收敛固脱、止血、制菌作用,可用于治疗各期内痔、混合痔的内痔部分。根据痔形成的解剖学基础和发病机制,选择痔动脉区、痔核黏膜下层区、痔核黏膜固有层,分三部分注射,使局部组织产生无菌性炎症,使血管丛产生栓塞和痔间质纤维化,从而使痔核萎缩、粘连固定而脱出减轻。对于年老体弱或有其他疾病不能接受手术治疗者,是首选的治疗方法,具有安全、有效、无痛苦的优点。

另外,柏连松用单味五倍子敷脐治疗术后自汗、盗汗。汗是人体五液之一,是由阳气蒸化津液而来。如《素问·阴阳别论》所说:“阳加于阴,谓之汗。”阳为卫气,阴为营血,阴阳平衡,营卫调和,则津液内敛。反之,若阴阳脏腑气血失调,营卫不和,卫阳不固,腠理开阖不利,则汗液外泄。肛门术后气阴耗伤,气虚不固,腠理疏泄,故汗出过多。若长时间汗出过多,不仅消耗水谷精微,影响机体新陈代谢,还常因汗未拭干,汗孔常开,卫外失护,外邪承袭而反复引动外感,甚至变生他病,需积极治疗,宜用补气阴、收敛止汗的药物为主。但由于临床上服药的效果相对缓慢,且疗程较长,患者难以持续,故柏连松选用脐敷疗法,可避免因长期服药引起的胃肠道的刺激,剂量虽小,但吸收快,疗效可靠,具备简便、廉价、使用安全、无不良反应的优点,易为患者接受。

脐部亦名神阙,为生命之根蒂,是经脉所过之部位,脐部血管丰富,药物在脐部易于穿透弥散吸收,通过血液循环和经脉系统的输布,内达五脏六腑,发挥治疗作用。五倍子味酸,长于敛汗固表。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其所含的鞣酸对蛋白质有沉淀作用,皮肤黏膜接触鞣酸后,其组织蛋白即被凝固,造成一层被膜呈收敛作用。而作用于脐部,疗效特别显著。脐表皮角质层最薄,屏障功能最弱,药物最易穿透弥散,并且脐部皮下无脂肪组织,皮肤和筋膜、腹膜直接相连,故渗透力较强,易于穿透,弥散迅速而通达全身。西医学研究表明,不断地刺激(包括药物)脐部皮肤,会使脐部皮肤上的各种神经末梢进入活动状态,以促进人体的神经、体液调节作用和免疫功能,改善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从而达到止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