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表性方药

三、代表性方药

1.复方消痔栓 复方消痔栓由五倍子、大黄、白螺蛳壳(煅)、青果核(炭)、冰片等组成。功效收敛止血,用于治疗各期内痔出血。纯中药栓剂“复方消痔栓”,据临床观察治疗内痔出血有效率达94%以上,因而在1986年获上海市优秀中成药新产品二等奖,并被载入《中国药典》。

2.曙光Ⅰ号 “曙光Ⅰ号”硬化萎缩剂是柏氏根据中医学“酸可收敛,涩可固脱”的理论,从中药五倍子、明矾中提取有效成分精制而成。其药物组成是:鞣酸、硫酸钾铝、枸橼酸钠、低分子右旋糖酐、甘油、新霉素蒸馏水等。此硬化剂具有良好的止血、收敛、抑菌作用。它的注射部位主要是根据内痔形成的解剖学结构和发病机制为基础。“曙光Ⅰ号”硬化剂注射后,能使局部组织产生无菌性炎症,使直肠下动脉、静脉丛产生栓塞和痔间质纤维化,粘连硬化,从而导致各期内痔都能较彻底地萎缩并消失。

“曙光Ⅰ号”硬化剂分三步进行注射。第一步,在痔核上方的痔动脉区(截石位3、7、11点),用1∶1浓度(即曙光Ⅰ号和0.5%利多卡因稀释1倍),注射进针角度一般与肛管平行,用量3~4ml。第二步:在痔核的黏膜下区注射,要用2∶1浓度(即曙光Ⅰ号加1/2量的0.5%利多卡因),将药液呈扇形注射,进针角度一般与肛管成45°,不能太深,如进针有阻力,表示刺入到肌层,应将针稍后退,一般以进针有落空感,无出血为宜,边注射边向外退针。第三步:在痔核黏膜固有层内注射,使痔核呈水泡状,以小血管充分暴露,黏膜颜色微白为止。一般注射量2~4ml,痔核大者注射药量多一些,反之痔核小者相应减少。注射完毕,应将痔核纳入肛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