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学术造诣
(一)尊岐黄理论,奠定基础(衷中参西,深化经典)
庞氏认为月经的产生与肾、天癸、冲任有着密切关系,《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庞氏认为《内经》中这段论述,既阐明了女性整个生长发育生殖的过程,又说明了月经产生的机制。从中悟出:肾—天癸—冲任—月经,是一个轴,在其运行过程中有着内在的生理变化,也就是阴阳转化的过程,如因转化太过或不及,或受其他脏腑气血影响,可以产生各种病理变化。西医学认为月经周期是女性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作用于子宫内膜不断变化的一个过程,与阴阳转化实为一理。这个思想体现在她诊治妇科病的各个环节中,如月经病、不孕症的中药周期治疗,崩漏的塞流、澄源、复旧三阶段治疗,实际上也是在月经周期中观其不同变化而灵活应用。
除了将《经》旨指导自己的临床外,庞氏还将《内经》中唯一一张方剂运用于临床,以验其效。《素问·腹中论》中有一张专治妇女不育的“四乌贼骨一藘茹丸”,即四份乌贼骨(海螵蛸)、一份藘茹(茜草)加雀卵为丸,治疗妇女血虚闭经不月(育)病。海螵蛸原为酸涩止血收敛之品,何以治疗不孕?庞氏认为海螵蛸药味咸微温,宗“咸以软坚”之理,有化瘀软坚通络之意,配茜草活血通瘀,雀卵血肉有情滋补阴血,再佐以“桃红四物汤”等组成“通管汤”,治疗胞脉阻塞不孕症,疗效颇佳,1年内治疗35例,19例妊娠,妊娠率54%,使经典理论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二)循仲景学说,异病同治
中医素有“慢郎中”之称,普遍认为中医只能诊治慢性病,中药虽不良反应少,但见效慢,煎药不便,遇到急诊一定要求助于西医。但是庞氏从中医经典理论的探索中,和年轻时跟随名师的实践中,感到中医中药在抢救危重急症方面有潜力可挖。尤其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备的医学专著,前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后者为治疗内伤杂病奠定了理论基础。两书中的治疗方法,特别是许多有名方剂至今广泛运用且行之有效。1965年庞氏开始了中医中药治疗妇科急腹症的研究,题目是:输卵管妊娠破裂的中医中药治疗。输卵管妊娠破裂是妇科最危重的病症之一,常因腹腔内大出血而至休克。庞氏将抢救此病的全过程分为四大难关:一是腹腔大出血,四肢逆冷,气随血脱;二是下腹剧痛,胚破血流,瘀阻下焦;三是气机失畅,腑行受阻,大便不通;四是盆腔痈肿,兼易发热。在慎重的选方中,庞氏认为非仲景方不易攻克。她们重新温习了《伤寒论》少阴篇中温阳救逆的四逆汤方论,《金匮要略》妊娠篇中妊娠漏下不止而有癥者用“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瘀的方论,《伤寒论》少阴病不大便、腹中痛、急下存阴的大承气汤方论,以及《金匮要略》肠痈篇中“薏苡附子败酱散”方论等,以这4张方剂随证加减。单用中药治疗,使6位生命垂危的患者闯过了一关又一关,竟全部痊愈出院。为中医中药治疗“妇科急腹症”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三)临床经验
庞氏有数十年的中医妇科临床经验,在诊治各类妇科病中具有自己的思路和风格。特别是治疗卵巢癌、不孕症、痛经、崩漏等,有许多独特的见解和成功的经验,以下介绍庞氏治疗妇科肿瘤及不孕症的经验,供同道学习和借鉴。
1.卵巢癌 卵巢癌的诊断和治疗一直是医学界十分关注和棘手的课题。难以早发现,往往被发现时已是中晚期。“癌细胞减灭术”打破了过去对晚期卵巢癌只能剖腹探查和活检的局面,使大多数患者能通过手术,尽量去除癌块,再辅以化疗、放疗,扫清残留病灶,预防转移、复发。但是几乎所有的化疗药物都对人体有不同程度的损害,特别是白细胞回升缓慢或障碍,使化疗不能如期进行,而化疗疗程拖延太长,一则降低药物疗效,二则癌肿易复发。
庞氏从1979年起从事中西医治疗卵巢癌的研究,即对已行手术和化疗者,或单行手术,未用化疗者,或手术后复发、转移、腹水症者,辨证施治,使之能减轻化疗反应,提高免疫功能,升高白细胞,消减腹水,延长患者生命。
(1)手术化疗去瘤,中药扶正固本:大多数患者经过手术后,正在进行化疗,庞氏根据症状将其分为三型,即气虚型、阴虚型、气阴两虚型。气虚用方宗香砂六君和四神丸化裁。阴虚型治拟养阴生津,清热安神,方宗天王补心丹出入。然而临床上最常见的是气阴两虚的患者,重病、手术大伤元气,化疗、放疗灼伤阴液,以上两型症状并见,治疗当益气养阴。根据庞氏的经验方所制成药“益气养阴煎”,目前作为院内制剂广泛运用于临床,并由其学生传承发扬的“增免抑瘤颗粒剂”获得了2013年上海市中医药科技三等奖,“益气养阴方”获上海市中西医结合科学技术三等奖。治疗中分两阶段,化疗期间,以上中药配合化疗,同时进行,以扶助正气,减轻化疗反应。化疗间隙期或停用化疗后,以中药气阴双补,恢复元气,升高白细胞,为下一次化疗作准备,再佐以软坚消瘤,加服自制成药“清热消瘤煎”。
(2)补其不足,软坚消癌:对于少数卵巢癌手术后,因化疗的各种不良反应,如皮下紫癜、肝肾功能损害,使之不能坚持化疗者,或剧烈呕吐、滴水难进、高热、难以忍受而不愿进行化疗者,庞氏认为此类患者本体虚弱,术后虚象更甚,不耐化疗,应审证求因,补其不足。
如皮下紫癜,是谓“血中有热”,化疗药灼热伤阴,加重热象,出现热迫血行、溢于皮下之症,常伴有口渴唇燥,盗汗腰酸,舌质红,苔少或中剥,治疗以养阴清热、凉血止血为主。待阴伤血热之象好转,即加重抗癌之力,如炙鳖甲滋阴软坚,亦攻亦补。再另服“清热消瘤煎”,防微杜渐。
如化疗后肝肾功能损害者,是谓“肝肾本不足”,中医所言肝肾虽与解剖学中的肝、肾不是同一概念,但肝肾功能损害所出现的一些症状,无不与中医之肝、肾有关。如化疗伤阴、肝血不足,失于濡养,出现肝区隐痛;阴不制阳,肝气郁结,出现胁肋胀而不舒;肝气横逆犯胃,出现泛恶厌食;又肾气化失司,膀胱开阖失利,出现尿频、尿少;脾肾阳虚,水湿泛滥,出现面㿠水肿。故应调补肝肾治其本。庞氏常用生地、熟地、山茱萸、鹿角片、白芍、菟丝子,疏肝以柴胡、八月札、陈皮、青皮,和胃用木香、砂仁、鸡内金,健脾利湿则取黄芪、生薏苡仁、茯苓皮、防己,同样攻补并用,僵蚕、海藻软坚抗癌,与此同时,需长服“清热消瘤煎”。
如化疗后呕吐剧烈、滴水难进、高热者,是谓“气阴本不足”,化疗灼伤胃阴,升降失司,胃气反逆,呕恶不止,内热熏蒸,高热不退,治疗为气阴双补,降逆止呕,在“益气养阴煎”基础上加重养胃阴的中药,如沙参、石斛之流,再常服抗癌成药。
(3)培补正气,攻逐利水:有一些卵巢癌患者,或因手术、化疗不彻底,不及时,或因体质虚弱,邪毒强盛,使癌肿复发、转移,出现腹水。犹如《诸病源候论》所云:“癥者……聚结在内,逐渐生长块段,盘牢不移动者,是癥也,若积于岁月,人即柴瘦,腹转大,遂致死。”症见腹大如鼓,甚者作胀,疼痛,泛恶呕吐,不思饮食,口干,小便不利,下肢水肿,舌质红或紫暗,苔少或中剥。伴胸水者还可见咳喘气促,不得平卧。庞氏辨证为正气衰微,邪毒内盛,可谓“积之成,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景岳全书》),“正气虚则成岩”(《外证医案汇编》)。癌聚下焦,气滞水留,阴阳俱虚,治疗当扶正攻瘤同步,扶正“补虚不滞邪”,攻瘤“衰其大半而止”,不可偏执。宗《金匮要略》治疗胸水、咳嗽痰壅的葶苈大枣泻肺汤为主方;再佐以连皮黄芪、党参大补元气;生白术、生薏苡仁、宣木瓜、猪苓、茯苓健脾利湿;干蟾皮、葫芦瓢、大腹皮理气行水;熟附块、炙鳖甲阴阳双补,且能软坚;制半夏、降香、鸡内金、砂仁和胃降逆止呕;半枝莲、八月札、露蜂房、僵蚕、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消癥。白花蛇舌草药理证实可使“淋巴结、脾脏、肝脏内的嗜银物质改变,从而使恶性细胞被包裹,浸润困难,甚至不能转移”。全方补而不滞,攻而不峻,动静结合,疗效颇佳。如便秘,加制大黄、全瓜蒌泻下通腑,宽胸理气;关节酸痛加防己,利水通络;胁肋痛加广郁金、制香附,疏理肝气;咳嗽阵作,加浙贝母、百部、紫菀、紫苏梗止咳平喘。
2.不孕 不孕是疑难杂症,治疗无外乎审证求因,辨证施治,但庞氏认为循此常法,难以奏效,必须中医辨证和西医学辨病相结合,治疗中抓住“通管,促排卵,健黄体”三大关键,辨证施治,才能提高临床疗效。
(1)通管:“通管”即“通输卵管”,临床上“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约占40%,大多由于输卵管及盆腔炎症,或子宫内膜异位症所引起。古书虽无明确叙述,但某些记载极为类似,如《石室秘录》中“任督之间,倘有疝瘕之症,则精不能施,因外有所障也”。庞氏认为此“疝瘕”即无形之积聚和有形之癥瘕阻于脉络,使精不能施,血不能摄,故婚而无子。与今之因盆腔炎造成输卵管阻塞而不孕者不谋而合。
而其根本病机是“气滞血瘀”,症见患者平素腰酸膝软,少腹酸胀或隐痛,经前乳胀,烦躁易怒;或经行两少腹刺痛,胀痛,入夜为甚,下血有块,脉弦细或细涩,舌暗或有瘀点。治疗当“理气活血”。然庞氏认为癥积既成,病在血分,且病程较长,女子以血为本,若投以峻剂,欲求速效,难免耗血伤正,故治此病,不能强攻,应选较平和的理气活血软坚之品,常服久服,俟其渐化渐消,缓图其功。在持续用内服药同时,配合理疗,且以阴阳气血盛衰之说,借鉴西医学性周期之理,采用周期给药,以提高疗效。
内服《内经》中“四乌贼骨一藘茹丸”合“桃仁四物汤”。“四乌贼骨一藘茹丸”中的海螵蛸咸温软坚散积,茜草行血凉血;四物汤养血活血,其中桃仁、红花专攻活血化瘀,加香附、路路通、石菖蒲理气通络,以助活血,皂角刺、薏苡仁消积除障,合之取名为“通管汤”。外用“HZ-1”毫米波治疗,疗效显著。现有学生传承发扬进一步研究。
(2)促排卵:排卵障碍是不孕症的又一重要原因,庞氏认为其病机主要与肾虚有关,肾主生殖,肾气充盛是卵巢功能正常的基础,《圣济总录·妇人门》载:“妇人所以无子者,冲任不足,肾气虚寒也……肾气虚寒,不能系胞,故令无子。”而“胞络者系于肾”,如素体虚弱,先天不足,房劳过度,肾气损伤,或阳虚不能温煦胞宫,不能温化痰湿,均难以摄精成孕。症见久婚不孕,月经后期、稀发,甚则闭经,头晕耳鸣,带下清稀,腰酸腿软,性欲淡漠;或经来无度,淋漓难净;或形体肥胖,月经停闭,胸胁满闷,面浮足肿,神疲倦怠,脉沉细或濡细,舌淡胖苔薄或苔白腻。
治疗当补肾填精、益冲调经为主。庞氏认为此类患者大多是肝肾不足,胞宫虚寒。补肾要温阳暖宫,激发卵巢排卵功能,调冲要寓补于通之中,而应补肾促排卵使经血循经,按期而行,取方“双紫汤”。
(3)健黄体:如黄体功能不足,排卵后曲线爬行上升或提前下降(黄体期<10日),或由于子宫内膜分泌期状态不佳,不利于受精卵的着床或生长,而造成不孕和早期流产,庞氏认为此系排卵期阴阳转化不及或不平衡,肝肾不足,精血亏少,即使能摄精也难以成孕。或由于阴血不足,不能化阳,虚火下迫。治疗当“补脾肾调气血”,血充气和为受精卵着床做好准备,庞氏强调此方重在“调”字,即补气兼理气,养血兼活血,然而用药要谨慎,以防受孕。后有学生传承发扬,总结不孕症治疗八字方针,即“促排,通管,种子,培土”,并搭建不孕症一体化治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