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验方

三、验方

(一)四味痔血汤

[适应证] 内痔便血(气阴不足,湿热蕴结证)。

[组成] 黄芪,生地,黄柏,仙鹤草。

[组方思路及方解] 方中重用黄芪为君药,黄芪为重要的补气药,取其补气升阳、托毒生肌之功,一般剂量用30~60g。《神农本草经》言其“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癫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张元素首次提出黄芪“排脓止痛,活血生血,内托阴疽,为疮家圣药”。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黄芪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改善局部微循环和血小板功能,体外实验能抗多种细菌等;用生地为臣药,清热凉血、养阴生肌以配之。《汤液本草》云:“生地黄,钱仲阳泻小肠火与木通同用以导赤也,诸经之血热,与他药相随,亦能治之,溺血便血亦治之。”现代药理证明生地能调节机体纤溶凝血功能,并有抗炎和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以黄柏、仙鹤草佐之,前者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后者具收敛止血、活血消肿的作用。《神农本草经》言黄柏“主五脏肠胃中积热、黄疸、肠痔,止泄痢”。朱丹溪谓黄柏走至阴,有泻火补阴之功。清代《百草镜》云仙鹤草可“下气活血,理百病,散痞满”,可用于“跌仆吐血、血崩、痢、肠风下血”。现代药理证实黄柏有很好的抗菌作用,且对血小板有保护作用,仙鹤草能促进血液凝固、收缩周围血管、镇痛和抗菌等作用。

全方寓补、清、泻、敛于一炉,有益气养阴、清热凉血之作用,既顾及本虚,又可治标实,切中内痔出血的主要病机,故临床屡试不爽,疗效显著,实乃治疗内痔出血的一大良方。

(二)透脓消痈方

[适应证] 肛周脓肿(湿热下注,经络阻滞,气血凝滞证)。

[组成] 黄柏,牡丹皮,虎杖,桃仁,薏苡仁,赤芍,穿山甲,水牛角片。

[组方思路及方解] 方中用黄柏、虎杖、牡丹皮清热利湿、泻火解毒;穿山甲、赤芍、桃仁、薏苡仁活血散结通络;水牛角片清热凉血解毒。本方对肛周脓肿初期局部红肿灼热,结块疼痛,按之无波动感,伴小便短赤、大便干燥、苔黄或黄腻、脉弦数等症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显著。本方具有双向作用,对脓肿初起,未成脓者,可消散;对发病数日难以消散者,可加速其成脓,以缩短病程。脓成未溃者,可配合使用生黄芪、皂角刺、当归等,增加透脓托毒作用,促使脓肿破溃。

(三)健脾清肠方

[适应证] 炎症性肠病(脾胃虚弱,湿热蕴结证)。

[组成] 党参,炒白术,怀山药,炙黄芪,黄柏,马齿苋,白花蛇舌草,鸡内金,谷芽。

[组方思路及方解] 方中党参、白术、怀山药、黄芪健脾益气,培补脾胃之元气以固本,黄柏、马齿苋、白花蛇舌草清利湿热以治标。全方标本兼顾,共奏健脾益气助运、清利下焦湿热之功,经此药治疗颇能得到满意的疗效。其中腹痛的患者加大血藤、蒲公英以清热解毒;便次多加芡实、肉豆蔻以健脾除湿,收涩止泻;便血者加仙鹤草收敛止血;腹胀腹痛明显者加大腹皮、延胡索以行气止痛;口干舌红者加沙参、麦冬以益胃生津。

(四)扶正消瘤方

[适应证] 大肠癌及术后(脾胃虚弱,湿热蕴结证)。

[组成] 黄芪,党参,北沙参,麦冬,制黄精,白术,茯苓,怀山药,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藤梨根,鸡内金,香谷芽。

[组方思路及方解] 柏氏认为,大肠癌根治术后,加之化疗放疗,耗气伤阴,故应采用益气养阴、清热解毒的治则进行治疗。处方中黄芪、党参补中益气,北沙参、麦冬、制黄精养阴补脾,清热生津;白术、茯苓、怀山药补脾益气;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藤梨根清热解毒消瘤;鸡内金、香谷芽健胃和中。方中扶正可加速正气的恢复,提高机体的抗癌能力,祛邪可局限或抑杀肿瘤细胞,控制癌瘤的发展,又对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具有明显的效果。如大便次数多,加黄连、木香;大便干结,加瓜蒌仁、枳实;口干舌燥,加石斛、玉竹;虚火重,加黄柏、知母。

(五)益气润肠方

[适应证] 慢性便秘(脾气虚弱,运化失健证)。

[组成] 炙黄芪,党参,白术,肉苁蓉,生何首乌,火麻仁,枳壳,枳实,全瓜蒌,大腹皮等。

[组方思路及方解] 柏连松经过多年临床研究,对于慢性便秘的诊治有独特的经验,认为本病发病时间较长,多数患者有滥用泻药的情况。且发病者多为中老年人,体虚之人,证多以虚为主,并在此基础上提倡“益气健脾,润肠通便”法。他认为不论是何种原因引起的便秘,时间久后必导致脾气虚弱,运化失健。脾司运化水谷,输布津液,脾虚运化无力,脾燥津液过耗,故便秘难愈。处方中黄芪、党参、白术益气健脾;肉苁蓉、生何首乌、火麻仁益精养血,润肠通便;枳壳、枳实、全瓜蒌、大腹皮行气导滞,滑肠通便。处方通补皆施,有益气健脾、益精养血、润肠通便之功,对治疗慢性便秘,尤其是老年性便秘有很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