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下法

二、下法

(一)通因通用(釜底抽薪,急下存阴)——三承气汤

三承气汤用于胃肠热结的大便秘结,现在可用于手术后肠道不畅。“通因通用”指治疗阳明腑实证中的热结旁流证,症见发热、大便闭结、下利清水、腹痛拒按等。此腹泻是由于里热内结,津液旁泻,属于仲景三急下之一。大承气汤中大黄、芒硝、枳实、厚朴各对应痞满燥实被称为“峻下热结”。小承气汤去芒硝,说明虽然大便秘结,但燥性不甚,被称为“轻下热结”。调胃承气汤去枳实、厚朴,说明大便秘结但腹胀不显,被称为“缓下热结”。

三承气汤分别为峻、轻、缓剂,除了组成变化之外,还有剂量的不同。三张承气汤中的大黄都为四两,芒硝在大承气汤为三合,调胃承气汤为五合。大黄泻热通便,芒硝软坚泄热,现代临床研究大黄增强肠蠕动,芒硝中钠离子在肠道形成高渗状态吸收水分,软化大便,所以两者互补,软化大便而通下。大承气汤中枳实五枚、厚朴四两,小承气汤枳实两枚、厚朴二两,剂量不同,行气和通便的效果也降低。

煎煮方法的不同与药效也有非常重要的关系。大承气汤中枳实、厚朴先煎,大黄后下,芒硝冲服。后下指煎3~5min,不超过8min,大黄后下通便,若久煎煮则起到止泻的作用,因为大黄中含有的蒽醌有通便作用,短时间内就能溶解;而鞣质有止泻、收涩作用,煎20min后才能溶解。冲服指芒硝打碎后溶解于煮好的枳实、厚朴、大黄中,尽快喝,使钠离子在肠道停留时间最长。小承气汤三药同煎,大黄煎煮时间长,泻下力量降低。调胃承气汤中大黄、甘草先煎,芒硝后下。

(二)去性存用——大黄附子汤、温脾汤

临床上许多习惯性便秘患者,由于胃肠道蠕动不足,长期服用寒凉通便药物,最终导致阳气受伤,成寒性便秘,此时再服用寒凉通便药物也无效。临床应予以温热通便药物治疗,中药性热且通便的只有一味巴豆,但巴豆有毒,通常不用。张仲景用巴豆是在三物备急丸中用巴豆、大黄、干姜制成丸剂,治疗重症、急症备用;同时又创立了大黄附子汤,其配伍为无附子不热,无大黄不下,两者相须为用,缺一不可。以附子的热性既可以温肠道里寒,又能除大黄的药性寒凉,使大黄去性存用,共达温里散寒通便的效果。

温脾汤是四逆汤和调胃承气汤两方相合,配伍意义同大黄附子汤的意义相同,只是方中加人参、当归补益气血,扶助正气,所以适用于脾阳不足、寒积内停证。

(三)寓通于补,寄降于升——济川煎

济川煎是“不用泻下药而达泻下目的”的代表方剂,君药为肉苁蓉,在温补肾阳的同时有通便作用,针对老年人肾虚便秘。老年人肾阳不足,气化无力,精血亏少,津液失布,肠失濡润,传导不足致便秘。方用补益药肉苁蓉为君,温肾助阳,润肠通便;配当归补血润肠;牛膝补肝肾,善下行;枳实行气导滞;升麻升发清阳,泽泻泄肾浊。全方共同达到补肾通便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