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术思想

一、学术思想

(一)邪正学说,审明病因

外科疾病的发生、预后、转归都存在着邪正斗争。“三因学说”包括正气因、邪气因和不内外因。夏少农认为传统的“三因学说”指导外科临床,尚有不足之处。如“三因学说”很强调内伤七情致病,但外科中并无因五志过极而直接发生痈、疽、疖、疔者。情志失调只是一个诱发因素。如乳岩,也就是乳腺癌,因情志不畅所致,然小儿乳岩无情志问题又何以发生此病。因此,夏少农为便于外科应用,结合个人体会,在临床上把外科病因分为“邪气因”和“正气因”。

“邪气因”包括风、寒、暑、湿、燥、火、痰、虫、毒、瘀、气滞;“正气因”包括阴虚、阳虚、血虚、气虚。如火邪,其特性是性急迫,其势上炎,火盛则燎原,发生在肌肤的表现为肌肤黏膜红肿热痛,溃疡糜烂,如痈、疽、疖、丹毒等;发生在经脉的表现为结块起核,红肿热痛,如赤垒(结节红斑);发生在筋骨的表现为筋骨突然疼痛,形寒身热,如多骨疽(骨髓炎);发生在脏腑的表现为火毒攻心,神志昏迷,如疔疮走黄。腹结穴疼痛,右腿不能伸直,如肠痈。外疡实证以火邪居多。火邪在浅部可烂皮腐肉,在深部可损筋坏骨。凡腐肉化脓,损筋坏骨,不论阴证、阳证均由火邪促成。火邪急迫,易成败血重症。

(二)辨病寻病因,辨证主分阴阳

1.病因与分类 为了更好地辨证求因,在求因过程中还应注意中医的病因在外科中主要是一种分类的方法,并不是引起疾病的直接原因。外科的病因主要是一种证候群归类的“代名词”。十一个“邪气因”,大多不能以直接引起疾病的病因看待,主要把它们看作是证候群的归类方法。

2.辨证与辨病 中医不仅辨证,同样有辨病的观点,在外科中更是如此。如痈、疽、疖、疔都是病名,并不是一种症状。在某种情况下,中医的辨病有助于迅速找出病因。如丹毒均属火邪致病,发生在头部属风火,为抱头火丹;发生在腰部属气火,为缠腰火丹;发生在腿部属湿火,为下肢丹毒、流火。因此只要识别丹毒,不论发生何部,基本病因均为火邪。有时舍弃症状的辨证,以辨病为主。如疔疮属火毒为患,但患者可脉不数,舌不红,若求其病因,仍属火毒,治疗仍用清热、凉血、解毒之法。流痰(骨结核),病因属阳虚寒盛,而患者可无恶寒、面㿠白等全身阳虚证候,治疗仍需阳和汤,以温阳散寒。因此在治疗外科病中,应注意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3.阴证和阳证 外科疡证分阴证、阳证两大类。阳证属急性病,发病迅速,病因以“邪气因”为主;阴证属慢性病,发病缓慢,病因多以“正气因”为主。

4.病因与分部 在人体分部上,外科与内科不同。外科将体表分为上、中、下三部。上部属风火,外科以阳证为多,风性向上。中部不论阴证、阳证,气滞为主,是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循行之所。下部以湿为主,湿性下渗,阳证属湿热,阴证属湿寒。此外,颈部两侧有属气滞者,足厥阴肝经于此循行;项后两侧属湿,因此处为足太阳膀胱经之通路,足太阳为寒水之腑。同时,在皮肤、肌肉、血脉浅表部位一般以风、寒、湿、火等“邪气因”多见。在筋骨、深里部位一般以寒、湿、痰等“邪气因”及阴虚、阳虚等“正气因”多见。

5.脏腑与经络 五脏六腑与皮、脉、肉、筋、骨、五官七窍及前后阴有密切联系。因此在临床上常需结合体表与内脏的关系以寻其病因。同时,还可结合经络进行辨证。外科疾病与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及足太阳膀胱经关系较大。如足厥阴肝经为少气多血之经,其循行所过之处的疾病如瘿瘤、瘰疬、乳房疾病、肋软骨炎、胆管疾患、睾丸炎等多属气滞。足阳明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易化火成脓,多属实证、阳证,如面部丹毒、喉风、牙痈、乳痈、肠痈等。此外脑疽发于督脉和膀胱经,辨证上有重要区别。发于项后正中为正脑疽,又称“对口疽”,属督脉。督脉为一身阳气所汇,属火,应清热解毒。发于项后两侧为“偏对口疽”,属足太阳膀胱经所过。足太阳为寒水之经,属火邪夹湿,清热解毒,佐以理湿。

(三)审因论治,内外合治

根据患者的自觉症状与体征来寻求病因。外科常见局部自觉症状有作痒(风、湿、虫、血虚、火盛、火轻、寒、暑、毒)、疼痛(风、湿、寒、热、气滞、血瘀、化脓)、麻木(毒盛、火盛、寒盛、损骨、气血失调、经络受压)、酸楚(风寒湿、血虚、寒邪、暑湿、风寒)、作胀(气滞、湿阻、血瘀)、灼热(虚、实)、怕冷(阳虚寒盛、寒盛伤阳、阳虚寒盛与寒盛伤阳夹杂)。外疡常见体征包括五色(红色、黄色、青色、白色、黑色)、肿势(高肿、漫肿、平坦或塌陷、胖肿)、硬度(软质、硬质)、皮疹(痒疹、湿疹、脓疹、风疹、烂喉丹痧、糠疹)、起疱(水疱、脓疱、血疱)、斑块(白斑、红斑、紫斑、风斑、药物过敏斑)、癣、结节、疣、鳞屑、皲裂、粗糙、丹、痂皮、瘘管、盲管。

根据“审因论治”的原则,提出内治十五法,即“治正气因四法”“治邪气因十一法”。“治邪气因十一法”包括祛风解表法、散寒法、清暑法、理湿法、润燥法、清火法、化痰法、驱虫法、攻毒法、行瘀法、疏气法。“治正气因四法”包括益气法、补血法、养阴法、壮阳法。同时提出了外科常用内服药的不良反应以及饮食宜忌。

外治法是外科的一种重要的疗法。外科三大法包括外敷药物疗法[膏药、油膏、糊膏、醋剂、酒剂、掺药(白降丹)]、外科手术疗法(切刀法、引流法、结扎疗法、挂线疗法、火针烙法、垫棉疗法、平胬法、止血法)以及其他疗法(烟熏、热烘疗法、洗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