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临床经验
(一)恶性淋巴瘤论治
恶性淋巴瘤(malignant lymphoma,ML)是一组起源于淋巴网状系统的恶性肿瘤,多发生于淋巴结和(或)结外部位淋巴组织,按病理和临床特点可分为: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两大类。作为发病率增长最快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其病因及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但与感染、病毒、免疫功能降低和遗传易感性等有关。关于恶性淋巴瘤,中医古代文献中未见有明确的关于恶性淋巴瘤的病名记载,但是,根据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发病演变经过及预后情况,一般认为古代文献及历代医家对本病的描述可散见于“痰核”“失荣”“石疽”“恶核”“阴疽”等病证范畴之中,且有丰富的相似记载。长期以来,中医治疗恶性淋巴瘤,大多医家认为病因病机多为因素体正虚,脏腑亏损,加之情志失调,饮食不节,令肝气郁结,脾虚生痰,导致气郁痰结、寒痰凝滞、血燥风热、肝肾阴虚等;或六淫邪毒,乘虚而入,毒陷阴分,留而不去,阻滞经络,久则渐成恶核;又罹病日久,气血耗伤,而又见气血双亏诸证。辨证首当辨明邪正盛衰、寒热虚实,主要治疗原则是疏肝解郁、温化寒凝、化痰散结、养血润燥、滋补肝肾等。
吴正翔认为恶性淋巴瘤是“以气虚痰毒凝聚”为主要病机,“益气消积化癥”为治疗总则,多年临床实践经验创制吴氏消瘤散为治疗处方,经多年的临床验证,治疗恶性淋巴瘤效果显著。吴氏消瘤散能调节机体免疫,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减轻放化疗的不良反应,改善生活质量,防止肿瘤复发,提高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其组方思路及方解:吴氏消瘤散,主治恶性淋巴瘤或实体之瘤,证属气虚痰毒凝聚者。吴氏消瘤散具有益气消积化癥之功效。方由太子参、白术、生薏苡仁、生枳实、漏芦、山慈菇、墓头回、石打穿、石见穿、石上柏、蛇六谷、急性子、炙龟甲、炙鳖甲、䗪虫组成。吴氏认为病患素体正虚,脏腑功能失调,气虚水湿失运,凝聚为痰,气滞血瘀,日久痰毒恶核聚积而见痰核累累之征。吴氏消瘤散是以益气消积化癥为治疗总则,方中太子参、白术、薏苡仁、枳实益气扶正、健脾渗湿、化痰导滞;漏芦、山慈菇、墓头回、石打穿、石见穿、石上柏、蛇六谷、急性子清热解毒、消癥散结,现代药理研究亦证实这些药物的抗肿瘤作用;炙龟甲、炙鳖甲、䗪虫滋阴补肾、祛瘀化癥。诸药合用,益气消积化癥,补削并用,以削为重,从而调节人体代谢内环境失衡,纠正脏腑功能失调,即“内虚”,调动人体自身强大的免疫系统,达到直接或间接的抗痰毒及调动人体免疫调节反馈机制,起到治疗恶性淋巴瘤,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的目的,疗效满意。在临床实践中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等进行了归纳总结,并自拟了治疗专方吴氏消瘤散。
1.病因病机认识 吴氏经过多年来的临床观察与总结,认识到恶性淋巴瘤发病多因素体正虚,脏腑亏损,加之情志失调,饮食不节,令肝气郁结,脾虚生痰,导致气结痰凝;或六淫邪毒,乘虚而入,毒陷阴分,稽留不去,阻滞经络,久则渐成恶核。其临床多见有气郁痰结、寒痰凝滞、血燥风热、肝肾阴虚等病机特点。其中气郁痰结,则胸闷胁胀;寒痰凝滞,则形寒怕冷;血燥风热,则肤痒便结;肝肾阴虚,则潮热盗汗、腰酸腿软等。罹病日久,气血耗伤,患者可见气血双亏诸证。
2.常见证候分型与辨治 吴氏根据临床实践将恶性淋巴瘤划分为4个基本证型,包括气郁痰结证、寒痰凝滞证、血燥风热证、肝肾阴虚证,并分别采取疏肝解郁、温化寒凝、化痰散结、养血润燥、滋补肝肾等治疗原则进行治疗。各证型的临床表现及处方用药具体如下。
(1)气郁痰结证:症见胸闷不舒,两胁作胀,颈、腋及腹股沟等处肿块累累,脘腹结瘤,皮下硬结,消瘦乏力。舌质淡暗,苔白,脉弦滑。治以疏肝解郁,化痰散结法。临床多选用逍遥散加减,方药组成:柴胡、白芍、白术、茯苓、生甘草、夏枯草、当归、青皮、浙贝母、漏芦、黄药子、海藻、穿山甲、生石决明等。
(2)寒痰凝滞证:症见颈项耳下肿核,不痛不痒,皮色不变,坚硬如石,形寒怕冷,神倦乏力,面苍少华,不伴发热。舌质暗红,苔白,脉沉细。治以温化寒凝,化痰散结法。临床多选用阳和汤加减,方药组成:熟地、麻黄、白芥子、肉桂、炮姜、鹿角胶、皂角刺、天南星、夏枯草、山慈菇、壁虎、生甘草等。
(3)血燥风热证:症见口干烦躁,发热恶寒,皮肤瘙痒、红斑、硬结,大便燥结,溲黄短。舌质红,苔白黄,脉细弦。治以养血润燥,疏风清热散结法。临床多选用防风通圣散加减,方药组成:防风、连翘、川芎、当归、白芍、栀子、桔梗、黄芩、牡丹皮、生地、玄参、麦冬、石上柏、大黄等。
(4)肝肾阴虚证:症见五心烦热,午后潮热,盗汗,腰酸腿软,倦怠乏力,形体消瘦,多处淋巴结肿大。舌质红暗,苔少,脉细数。治以滋补肝肾,解毒散结法。临床多选用和荣散坚丸加减,方药组成:川芎、白芍、当归、茯苓、熟地、陈皮、桔梗、香附、党参、海蛤壳、昆布、浙贝母、红花、夏枯草、蛇六谷等。
随症加减:在上述辨证分型的基础上,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临床表现调整用药以获良效。如气血两虚、面色苍白、纳呆、便溏者加黄芪、炒白术、炮姜炭;低热者加白薇、银柴胡;高热者加连翘、竹叶、青蒿;盗汗者加浮小麦、煅龙骨、煅牡蛎;皮肤瘙痒者加白鲜皮、苦参、乌梢蛇;肝脾肿大者加三棱、莪术、炙鳖甲;贫血者加紫河车、何首乌、阿胶等。
3.自拟专方——吴氏消瘤散 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类常见疾病,放、化疗作为本病的主要治疗手段,虽有一定疗效,但常引起骨髓抑制、免疫功能低下等严重不良反应,使患者难以坚持治疗。此外,在应用化疗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的耐药性和药物性肝损已成为目前临床治疗中的难题之一。因此,有必要在对患者进行西医治疗的同时辅助以疗效确切的中医药专方,以收减毒增效之功。
临证诊疗实践认识到本病以脏腑功能失调,气虚水湿失运,凝聚为痰,气滞血瘀为其根本;病久痰毒恶核聚积,日久而见痰核累累为征,在治疗上应以益气消积化癥为总则,自拟治疗本病的专方——吴氏消瘤散,药物组成包括:太子参、白术、薏苡仁、枳实、漏芦、山慈菇、墓头回、石打穿、石见穿、石上柏、蛇六谷、急性子、炙龟甲、炙鳖甲、䗪虫等药物。方中蛇六谷为君药,味辛、苦,性寒,能化痰消积,清热解毒散结,化瘀止痛,其针对恶性肿瘤形成的热毒、痰凝、气滞、血瘀等原因,从源头遏制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太子参为臣药,味甘、微苦,性平,既能益气健脾,又可养阴生津,且药力平和,是一味清补之品,很适合肿瘤患者气阴两虚之脾虚体倦、自汗口渴等症。白术、薏苡仁、枳实、龟甲、炙鳖甲、漏芦、山慈菇、墓头回、石打穿、石见穿、石上柏、急性子、䗪虫为佐药,进一步协助君臣药扶正祛邪的作用,共同增强君药清热解毒、化瘀散结作用。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消积化癥之功,通过调节人体代谢内环境失衡,纠正脏腑功能失调,即“内虚”,调动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直接或间接地祛除邪毒,以起到治疗恶性淋巴瘤、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的目的。经临床验证,对于化疗疗效不佳的恶性淋巴瘤患者,加用本方治疗尤为适宜。
4.病案举例
案1
富某,男,74岁。
初诊(2004年11月3日) 主诉:胃淋巴瘤术后1年,时伴胃脘不适。患者于2003年10月28日在上海某医院诊治,胃镜活检:病理诊断胃角非霍奇金淋巴瘤(弥漫型,小淋巴细胞型),倾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CT型),血吸虫病,肝囊肿。2003年11月5日行胃癌根除术。术后病理示:胃窦小弯侧单结节,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浸润至浆膜外累及胃大弯淋巴结、胃小弯淋巴结;二侧切缘大网膜未见肿瘤累及。其后用环磷酰胺、氟尿嘧啶、长春新碱等要药物化疗,共6个疗程。患者刻下症见:纳食如常,大便间日一次,成形,色黄,颈左侧淋巴结3~4个,如黄豆大小,活动,无发热。舌苔淡黄腻,脉弦滑。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6.2×109/L,Hb129g/L,血小板计数(PLT)226×109/L,中性粒细胞52.9%,淋巴细胞41.7%,单核细胞4.2%。
西医诊断:胃非霍奇金淋巴瘤术后,颈、腋淋巴结肿大。中医诊断:痰核,癥积(痰毒恶核内聚)。治法:清化痰浊,软坚消积,方拟吴氏消瘤散加减。处方:
太子参20g,石见穿25g,山楂炭15g,山慈菇15g,炙黄芪25g,漏芦25g,苍术15g,川厚朴12g,青皮12g,陈皮12g,炒白芍15g,制半夏15g,砂仁(后下)3g。
水煎服,每日1剂。同时服用小金丸每日半支;冬凌草片5粒,每日口服3次。
患者自停用化疗后,坚持服汤药治疗调理,病情稳定,血象正常,无淋巴结肿大。2008年6月20日复查血常规:WBC5.7×109/L,Hb115g/L,PLT199×109/L。淋巴结无明显肿大。
案2
周某,女,13岁。
初诊(2005年5月12日) 主诉:行淋巴瘤化疗术后1年,颈部疼痛伴低热。患者于2004年10月5日无意中发现右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在上海某医院行淋巴结活检术,术后病理报告示:右颈胸“霍奇金淋巴瘤结节硬化型”。在该院化疗9个疗程。2005年5月10日CT检查示:气管前腔静脉后浅淋巴结肿大。2005年5月30日至6月8日行右侧全颈+左侧半颈+全纵隔放疗。2005 年12月复查胸部CT示:前上纵隔不规则肿块,考虑淋巴瘤侵及心包。当时患儿家长根据患儿无明显临床症状,且担忧放化疗的不良反应,来曙光医院寻求中医药治疗。刻下症见:双侧颈部疼痛隐隐,无明显肿块,午后时有低热,纳食欠香,二便调,苔淡黄薄腻,脉小滑。
西医诊断:霍奇金淋巴瘤。中医诊断:癥积。治法:健脾化痰,软坚消积。方拟吴氏消瘤散加减。处方:
太子参20g,丹参12g,茵陈12g,焦山楂12g,小蓟草25g,茯苓15g,炒白术15g,炒白芍12g,桃仁12g,制半夏12g,全蝎粉2g,生薏苡仁25g,怀山药20g,炙龟甲15g,蛇六谷(包煎)12g,生地12g,山茱萸12g,墓头回15g,山豆根5g,石打穿20g,大枣7枚。
水煎服,每日1剂。并予小金丸每日半支口服,病程中患者有扁桃体肿大予冬凌草片5粒,每日3次口服。
服药2个月后症情平稳,续汤药调治。2005年7月25日查血常规:WBC3.7×109/L,Hb124g/L,PLT204×109/L,中性粒细胞49.7%,淋巴细胞45.1%,单核细胞2.1%。2005年12月25日复查CT示:前上纵隔不规则肿块,考虑淋巴瘤侵及心包。患者无明显不适症状,续守原方药治疗,偶遇纳差、二便不调、睡眠不安,予方药略作调整,未再行放化疗。患者少有感冒,服药3年余,病情稳定,体重48kg,且能正常上学读书。2008年2月10日胸部CT平扫未见明显异常。2008年10月6日血常规:WBC8.9×109/L,Hb136g/L,PLT204×109/L,中性粒细胞66.2%,淋巴细胞31.5%,单核细胞2.3%,血细胞比容38.2。
【按】 2例恶性淋巴瘤患者(富某,男,现74岁,病理诊断胃角非藿奇金淋巴瘤;周某,女,现13岁,病理诊断霍奇金淋巴瘤),吴氏辨为痰毒恶核内聚,从癥积论治,均投吴氏消瘤散加减用药,以冀益气消积化癥之效。患者富某自停用化疗后,4年来坚持服汤药治疗调理,虽年老耄耋,至今病情稳定,血象正常,无淋巴结肿大。女孩周某患病后分别于2004年10月和2005年5月放化疗治疗,2005年12月复查胸部CT示:前上纵隔不规则肿块,考虑淋巴瘤侵及心包。当时家属根据患儿无明显临床症状,还担忧放化疗的不良反应,坚持用中医药治疗,服汤药3年余,复查胸部CT未见明显异常,2008年10月血常规检查正常,且能正常上学读书。本2例患者采用吴氏消瘤散加减用药治疗,坚持服中药汤药数年,病情稳定,达到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降低复发率的疗效。
(二)再生障碍性贫血论治
再生障碍性贫血(AA)简称再障,系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造血干细胞量的减少和质的缺陷为主所致的造血障碍,导致红骨髓总容量减少,代以脂肪髓,骨髓中无恶性细胞浸润,无广泛网硬蛋白纤维增生,临床上以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综合征。本病可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后者又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者原因未明;继发性者主要继发于药物和化学毒物,如氯霉素、磺胺药、氨基比林、苯、重金属、烷化剂、农药等。也有意外事故放射性核素损伤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近年来,随着造血干细胞与免疫学的研究进展,对本病骨髓造血障碍的成因,提出了由于不同发病原因引起骨髓多能干细胞障碍(种子学说),造血微环境损害(土壤学说),并注意了机体免疫功能异常(虫学说),在本病发病中的作用。本病在临床方面,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相对较少,半数发病缓慢,半数发病急。其特点是数周之内病情即发展成异常的严重程度。Hb低于40~50g/L,WBC常低于(1.5~3.0)×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常低于0.5×109/L,PLT常低于20×109/L,网织红细胞极度减少甚至消失。骨髓象多部位增生减低,非造血细胞增加,出现贫血、感染、高热,严重而广泛的出血,可见皮肤黏膜等外部出血,且可见有内脏出血,如消化道出血、泌尿生殖器出血、颅内出血、眼底出血。而感染、出血常为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预后极差。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成人比儿童多见,男多于女,发病多缓慢,起病时症状大多以贫血为主。开始出现发热或出血者少见,出血倾向一般较轻,多为皮肤出血点或牙衄、鼻衄、舌衄,生育期女性有不同程度的月经过多,内脏出血少有,合并重度感染亦较少。全血细胞减少程度较轻,网织红细胞大于1%,绝对数低于正常。骨髓象有部位增生活跃,有部位增生减低,非造血细胞略有增加,病程较长,能坚持中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者预后较好。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表现,中医学典籍中归属于“血虚”“血枯”“虚劳”等范畴。再生障碍性贫血,以血虚为主症,依据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血的生成是水谷精微、营气和精髓为物质基础,由“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肾主骨”“骨生髓”“肾藏精”的功能共同作用而生成。且“精血同源”,两者相互资生,相互为用,可见本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与心、肝、脾、肾有关。“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故本病与脾、肾的关系尤为密切。在中医文献中类似再生障碍性贫血记载的,以明代喻嘉言在《医门法律》中所叙述的“虚劳之证,《金匮》叙于血痹之下,可见劳则必劳其精血也。营血伤,则内热起,五心烦热,目中昏花见火,耳内蛙聒蝉鸣,口舌糜烂,不知五味,鼻孔干燥,呼吸不利,乃至饮不生肌肤,怠惰嗜卧,骨软足疲,营行日迟,卫行日疾,营血为卫气所迫,不能内守而脱出于外,或吐或衄,或出二阴之窍;出血既多,火热迸入,逼迫煎熬,漫无休止,营血有立尽而已,不死何待耶”为详。喻氏所论虚劳,其“营血伤”即精血耗伤内为虚,其“火热迸入”为邪气侵袭则属实,虚劳为虚证,一旦火盛迸入见有实证,即体虚邪实,颇与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出血和感染症状相符合。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成因以饮食失调,劳倦内伤,感受不正之气,导致脏气受损,因虚致损,因损成劳,营血虚少,基本病机是“精气夺则虚”。再生障碍性贫血,一向被认为是难治性贫血。吴正翔在乔仰先、吴翰香两位先辈开展中医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基础上,开始运用温肾健脾法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有所突破,并创制“补肾煎”临床应用至今。吴氏认为其发病以脾肾阳虚髓损为本,出血、瘀血、邪毒外感为标。大多数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来诊时表现为一段时间的神疲乏力,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唇甲色淡,纳差不欲食,寐欠佳,舌质淡,脉细弱。脾肾为先后天之本,脾之健运,化生精微,借助于肾阳的推动,脾阳根于肾阳。肾中精气亦有赖于水谷精微的培育和补养,才能不断充盈和成熟。脾肾相互资助,相互促进。临床上大多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就诊时脾肾亏虚病理状态已经形成,脾虚运化无力,精微营养不充,肾中精髓得不到有效滋养,肾虚难以滋助脾阳,致脾阳难以健运。如此恶性循环,终致脾肾渐弱,精枯髓损。故治疗以健脾温肾益髓为本。而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正虚日久,往往易感邪毒,损伤血络,出血、瘀血时有发生,表现为发热、出血、肌肤甲错等症状。故治疗以解表达邪、凉血止血、活血化瘀为标。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然纵观再生障碍性贫血全过程,始终以治本为主,治标为辅。治标几日,治本几月,甚或数年。20世纪70年代在中医辨证分型基础上分别采用中医药“健脾活血”“益气补脾补肾”“补肾煎”等不同治疗方法,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181例,比较有效率:健脾活血组54.76%、益气健脾补肾组91.46%、补肾煎组80%,以益气健脾补肾组疗效最高。这种以益气健脾补肾治疗方法的由来,是认为再生障碍性贫血属于中医学的虚劳、亡血范畴。本病的产生,是因虚致损,涉及心、肝、脾、肾四脏,关键在于脾肾两脏,肾虚是疾病的基本矛盾,“肾藏精”“肾主骨生髓”,肾精亏损,则骨髓不充,髓虚则精血不能复生。分析其影响因素,进一步探讨中医中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指征和规律。
1.分型和治法
(1)脾虚血少型:血虚头晕,头胀,短气乏力,纳少,面色苍白,女性月经过多。舌淡白,苔薄腻。健脾活血方药:党参,白术,当归,丹参,茜草,鸡血藤,平地木,虎杖,仙鹤草,水牛角。水煎服。
(2)脾肾两亏型:除脾虚血少型症状外,面色由苍白转虚黄,舌淡而胖,下肢虚浮作肿,腰酸耳鸣。益气健脾补肾方药:党参,黄芪,白术,陈皮,制半夏,生地,熟地,淫羊藿,补骨脂,丹参,何首乌,黄精,谷芽。水煎服。
(3)脾肾阳虚型:除脾虚血少型症状外,面色由苍白转虚晦色黄,舌淡而胖,面肢水肿,头晕目眩,形体虚弱,肌肤无华,干燥,耳鸣失聪,心悸,心慌,动则气短。女性月经色淡或崩漏。补肾煎:党参、熟附块、淫羊藿、补骨脂、何首乌、阿胶、黄精、丹参、白术、陈皮。上药制成糖浆,每日服3次,每次50ml。
2.病案举例
案3
林某,男,56岁。
2002年10月30日外院诊断其为纯红再生障碍性贫血,当时血常规Hb67g/L,红细胞计数(RBC)173×1012/L,WBC4.2×109/L,PLT27.4× 109/L,经2年多方药物并输血治疗效果不理想。2004年6月4日来曙光医院初诊,血常规:Hb53g/L,RBC168×1012/L,WBC3.8×109/L。面色㿠白,腰酸,易疲劳,气虚乏力,夜眠多梦,纳食、大小便如常,苔薄白脉弦细。属虚劳病。治拟补益肝肾法为治。经验用药:
炒党参20g,炙黄芪25g,当归9g,焦白术15g,菟丝子25g,肉苁蓉15g,淫羊藿15g,潼蒺藜15g,生地、熟地各15g,砂仁3g,山药20g,山茱萸12g,鹿角片20g,炙龟甲15g,阿胶12g,巴戟天15g,黄精15g,枸杞子g,金狗脊15g,焦楂曲12g。
左归丸20粒,每日3次。
开始口服环孢素100mg,每日2次。2004年6月10日输全血3U。2004 年6月11日复查血常规Hb72g/L,RBC238×1012/L,WBC5.7×109/L,PLT 228×109/L。
而后本案治疗守原法,服用基本汤药酌情加减。左归丸20粒,每日3次。辅以维生素B610mg,每日3次;叶酸5mg,每日1次。每2~4周复诊1次。坚持用药,病情平稳,未再输血,少有感冒,能坚持工作,肝肾功能正常,至2004年底减服环孢素75mg,每日2次。
【按】 虚劳有气虚或气血两虚,病位在脾肾,或在肝肾,大多数虚劳证有兼肌肤衄血证。本例主症为血虚,面色少华㿠白,短气乏力,未有肌衄。治疗应侧重补益肝肾为主,不用宁络止血之品。2005年1月4日复查WBC3.1×109/L,RBC318×1012/L,Hb125g/L,PLT117×109/L。血象稳定。治虚劳之法,应本劳者温之,虚者补之,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即精血同源之故,本方以本例主症立方,着重滋养肝肾之损,且坚持服用,始能见效,其服药后血象气色已明显复元。
案4
王某,女,29岁。
初诊(2004年2月28日) 患者于1998年在瑞金医院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经用司坦唑醇、十一酸睾酮及多种维生素等治疗效果不理想,已停用司坦唑醇1年以上。2004年2月20日中山医院青浦分院WBC1.7×109/L,Hb56g/L,PLT14×109/L,B超肝脾胆检查未见占位,HBV-DNA1.06× 104,既往有乙型病毒型肝炎病史。肝肾功能正常。刻诊:面色苍白,头时有胀痛,神疲乏力,纳佳,腹胀便溏,下肢无出血点。苔薄白,舌淡红边有齿印,脉细。虚劳病之气血虚。治拟滋补肝肾法。经验用药:
太子参20g,炙黄芪25g,当归9g,菟丝子30g,焦白术12g,炒白芍12g,黄精15g,补骨脂12g,枸杞子15g,潼蒺藜15g,鹿角片20g,炙龟甲15g,槐花炭20g,阿胶12g,侧柏叶20g,生地15g,墨旱莲15g,山药20g,小蓟草15g。
水煎服。另加内服左归丸20粒,每日3次;辅以维生素B610mg,每日3次;维生素C0.1g,每日3次;叶酸5mg,每日3次。2004年3月27日血常规Hb34g/L,WBC1.6×109/L,PLT12×109/L。面色虚黄,月经正常,经净。无出血倾向,肝脾未及。舌淡红苔薄脉细,虚劳贫血明显。中医治疗守法汤药。左归丸、维生素B6、维生素C、叶酸续服。司坦唑醇2mg,每日2次;环孢素100mg,每日2次。
至2004年7月7日血常规Hb72g/L、WBC1.7×109/L、PLT20×109/L。精神可,纳食佳,大便成形,无明显出血象。舌淡红,苔薄边齿印,脉细。再拟温肾健脾法,加小蓟草、茵陈、炒栀子保肝之品。左归丸及西药视情续用,缓缓调治,病情已趋稳。2006年8月20日WBC3.2×109/L,RBC225×1012/L,Hb84g/L,PLT4×109/L。B超:肝、胆、脾、胰未见占位。纳平,精力有增,大小便调和,月经正常,参加日常工作,苔薄白舌质转红,脉细,症情稳定,守原法以巩固疗效。
(三)紫癜论治
紫癜,属于中医学中的“肌衄”“血证”“葡萄疫”“紫癜风”“内伤发斑”等范畴。其临床表现,主要症状为皮肤和黏膜出血,皮肤有散在细小的出血点,或瘀斑,血色鲜红或紫暗,甚则内脏出血。常伴有鼻衄、口腔黏膜出血、牙衄、舌衄,女性月经过多,少数有脾肿大,出血严重者可以发生贫血,病势凶险。紫癜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阐明,多数学者认为:其一免疫失衡在紫癜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骨髓中巨核细胞增多,体内形成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使血小板易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内被破坏,导致血小板减少有关,亦称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特点是单纯性血小板减少);吴正翔认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属热病紫癜,称“内伤发斑”。发热、紫癜多按卫气营血辨证,一般病在营分、血分,病位在肝脾,发作时皮肤黏膜出现紫癜及瘀斑,此型多与血小板数量有关,治疗多以清热解毒,清营凉血,兼顾脾胃为主。而络伤出血者多按脏腑辨证,病位在肝肾,发作时可出现月经过多、牙龈出血等,此型多与药物、病毒、外伤等有关。治疗多以滋养肝肾、宁络止血治疗。若并发感染,加用清热解毒药物。瘀者,宜重在活血化瘀。其二认为与细菌或寄生虫感染,食物、药物或疫苗注射、花粉等过敏,寒冷刺激及虫咬伤等诱发因素有关,为多种原因引起的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和脆性增高的毛细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可伴有胃肠道、关节及肾脏等方面的症状,亦称为过敏性紫癜(特点是血小板计数可正常)。其病机为感受外邪,伤气伤血,迅即络脉受伤,瘀血内滞。阳络伤者血溢肌肤,成紫癜、瘀斑,四肢受损肌肤的瘀点、瘀斑,斑色红赤呈对称性分布。可发热,两膝踝关节疼痛或手腕肿痛;阴络伤者,瘀血内溢肠道或瘀血渗于膀胱,发生腹痛、黑便、尿血,但肌肤瘀点斑色不活,面色白。若与过敏相关,临床表现则发病急有如风行速变,故有“紫癜风”之称。其既有阳络伤则血外溢,又有阴络伤则血内溢之见证,有兼证不同,虚实之别,需细心辨证。
张景岳在《景岳全书·血证》中对血证的内容作了比较系统的归纳,将引起出血的病机提纲挈领地概括为“火盛”及“气伤”两个方面。几十年来,吴正翔探索中医药治疗血液疾病,认识到五脏之伤在乎气、血、阴、阳,治疗总则突现“虚则补之”。应顺气血同源、阴阳互根、五脏相关、标本缓急、审因论治,尤其对血液病的治疗必求其本,切忌漫用补药。发扬中医药学治疗血液系统疾病的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特色,注重实验室检查与处方谴药相结合,丝丝入扣,辨证合理,处方用药得体,效验获得实验室验证,并得到中西医同道认同。如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均从病机、脏腑病位、阴阳的偏盛辨证适合临床应用;又如对过敏性紫癜治疗则以祛风、消瘀、凉血、止血等方法,并结合防治紫癜性肾炎肾病的发生,均取得显著疗效。
吴正翔对紫癜辨治,首辨其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紫癜多因火热毒邪、阴虚火旺及气虚不摄而成。属火热毒邪者,多有感受风热燥邪的病证可以循求;属阴虚火旺者,常有火热伤阴及脏腑内伤的病史可资佐证;属气虚不摄者,多为素体偏虚、久病、劳倦内伤所引致,反复发作耗气伤阴的结果。血瘀阻络既是瘀热伤络,迫血妄行火热证的病理结果,又是紫癜病因之一。其次审察紫癜病势之轻重,可观其肌肤紫癜的数量、颜色、大小,及有无其他部位的出血症状。《千金方》载:“红赤者为胃热,紫黑者为胃烂……大抵鲜红起发者吉,虽大亦不妨,但忌稠密成片。”所谓“大衄”“脑衄”即口鼻、九窍出血者,是紫癜最凶险的证候。吴正翔推崇止血、消瘀、宁血、补虚四法为通治血证大法,亦为紫癜的施治法则,分型论治,急性者血热妄行型,多属血分实热,用清热凉血止血法;慢性者阴虚火旺型,用滋阴凉血止血法;气不摄血型,用补气摄血法;脾肾两虚型,用益气健脾补肾法;血热瘀滞型,用清营消瘀止血法。结合实验室的量化指标指导其临床辨证用药。
1.临床应用
(1)火热妄证
[临床表现] 本型一般病情发作较急,出血症状多,紫癜密度大,形状不一,大小不等,瘀斑瘀点多鲜红或紫暗,或融合成片,甚则肌肤瘀点发黑,以肢体多见,伴有鼻衄、齿衄,甚则尿血、便血、发热、口渴、便秘、溲黄。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其病机为外邪入侵,蕴生瘀热,耗伤营血,积于肌肤腠理之间,迫血伤络。血外溢上为鼻衄、齿衄;外为肌衄、紫癜;血内溢渗入脬则尿血;热伤血室则女性崩中漏下;热郁胃肠则便血;九窍出血名为大衄。
[基本治法] 清热解毒,凉血化瘀。
[基本方药] 犀角地黄汤加减。犀角水磨(冲服)(或水牛角片),生地,赤芍,牡丹皮,茜草,生地榆,卷柏。随证加减:高热不退、神昏谵语者,加石膏、知母、黄连、生大黄、紫雪丹(分吞);齿衄,加鲜白茅根、藕节;尿血,加小蓟草、土大黄;呕血,加十灰丸(包煎)。
(2)阴虚血热型
[临床表现] 本型病程较长,病情缓慢发展,皮肤瘀点瘀斑色鲜红或紫红,时轻时重,时发时愈,偶有鼻衄,齿衄。午后低热,常有头晕、乏力、心悸、肌肤灼热或手足心烦热、夜寐盗汗。又因阴虚火旺,虚火内炽,灼伤血络,血溢脉外散于肌肤成为内伤发斑。凡血瘀阻络,血不循经者必加重紫癜和出血症状。舌质红而少苔,脉细数无力。
[基本治法] 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基本方药] 知柏地黄汤合茜根散加减。玄参,生地,麦冬,牡丹皮,知母,黄柏,阿胶(烊冲),茜草根,山药,炒黄芩,白芍,槐花,墨旱莲。
(3)气不摄血型
[临床表现] 本型多见于反复发作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慢性型患者,病程较长,紫癜颜色暗淡,多呈散在性出现,以肢体较多,时起时消,烦劳则加重,遇外感发热则紫癜和衄血迅速变多。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或虚黄少华。舌质淡白,脉细无力。若脾胃虚寒,气虚不能统血,泛溢出血滞于肌肤而成紫癜,时轻时重,经久不愈。
[基本治法] 补气摄血。
[基本方药] 归脾汤加减。炒党参,黄芪,当归,白术,熟地,白芍,仙鹤草,甘草,大枣,茯神,酸枣仁,阿胶(烊冲)。
(4)肝肾两虚型
[临床表现] 本型患者发病缓慢,病程迁延日久,见于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或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转变慢性者。症见紫癜色淡红,清稀不显,时发时愈,伴有面色苍白或虚浮作肿,神疲乏力,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女性月经色淡,缠绵不断,或有衄血时多时少,心悸,失眠,纳呆便溏。舌质淡或有瘀点,或有脾脏肿大,脉象沉缓。
[基本治法] 养肝肾益精血。
[基本方药] 左归丸合当归补血汤加减。太子参,黄芪,熟地,枸杞子,山药,山茱萸,甘草,当归,怀牛膝,菟丝子,鹿角片,炙龟甲,仙鹤草,墨旱莲,茜草根。失眠,加首乌藤、合欢皮。
(5)血热瘀滞型
[临床表现] 本型多见紫癜风患者,即过敏性紫癜多见。发热微恶风寒,面赤,斑色红赤或紫赤,量多成片溢出肌肤,多呈对称性散布,心烦身热,或有关节痛,或膝痛。舌红有瘀斑,苔黄燥,脉滑数。或兼有鼻衄,尿血,女性月经有瘀块等。
[基本治法] 清营消瘀止血。
[基本方药] 消癜汤加减。鸡血藤,紫草,土大黄,丹参,炒荆芥,金银花,连翘,牡丹皮,卷柏,侧柏叶,生地,生甘草,茜草根,墨旱莲,三七粉(分吞)。血尿,加炒蒲黄(包煎)、白茅根;鼻衄,加焦栀子;关节肿痛者,加桑枝、生薏苡仁。
2.病案举例
案1
季某,男,34岁,石油化工厂工人。
皮肤反复发作紫癜、牙衄近2年。患者于1996年4月开始有全身散在性紫癜。上、下肢碰撞后,皮肤有瘀斑出现,时有牙衄。当地职工医院检查发现血小板3.5×109/L。1998年3月8日来诊时,面色略虚黄,两下肢及腰背部有紫癜2.5cm×3.5cm~0.5cm×1cm及散在瘀点,牙衄少许,全身浅表淋巴结不肿大,肝脾未触及。实验室检查:WBC10.8×109/L,Hb10.2g/L,PLT3.5×109/L,网织红细胞1.5%。骨髓象:增生明显及活跃,粒系62.5%,红系22.5%,粒红比例2.9∶1,全片见到巨核细胞314个,分类25个巨核细胞,幼稚型10个,颗粒型巨核细胞14个,成熟产血小板巨核细胞1个,血小板罕见。肝肾功能正常,抗人球蛋白试验阴性,凝血时间(试管法)10min50s,出血时间8min,凝血酶原时间13.5s(对照13.5s),凝血酶原消耗15s(对照30s),部分凝血酶原时间40s(对照43s)。血小板抗体:PAIgG280×107/PL,PAIgA4.8×107/PL,PAIgM45× 107/PL。皮肤瘀点瘀斑色鲜红或暗红,手心烦热,牙衄夜间自溢,头晕乏力,腰酸,肌肤灼热。舌质红少苔,脉弦细数。证属内伤发斑,阴虚内热型。治以滋养肝肾,降火凉血,宁络止血法。知柏地黄汤茜根散加减。
生地20g,牡丹皮15g,茯苓15g,泽泻12g,山茱萸10g,山药15g,知母12g,黄柏9g,茜草根20g,玄参15g,炒黄芩12g,阿胶(烊冲)10g,侧柏叶20g,生甘草9g,墨旱莲15g。
肌肤瘀斑量多时:加土大黄20g、水牛角片(先煎)30g、槐花15g;牙衄多者,加白茅根20g、卷柏15g;头晕、腰酸,加金狗脊15g、炙龟甲15g、明天麻12g。经治疗3个月后,复发性紫癜完全得到控制,血小板数上升至8.5×109/L;8个月后,血小板数上升至18.2×109/L。
【按】 本例为反复发作性皮肤紫癜、牙衄,病程近2年,病情缓慢发展,时发时急,时轻时重,诊治时未服激素,治疗缓解,停服上述汤剂,以左归丸缓以调治,随访7年,紫癜完全治愈,全血细胞、血小板抗体完全恢复正常。
案2
陈某,女,14岁,学生。
患者于2005年8月4日夜间突然下肢皮肤抓痒,两膝关节疼痛难忍。发现两下肢皮肤出现对称性紫癜,高出皮肤,状如赤小豆摸之碍手,有的紫癜融合成片状瘀斑,面部与眼睑略水肿,经检查WBC8.6×109/L,Hb11.5g/L,PLT11.8× 109/L,尿蛋白(++),初求诊肾炎科,经诊治紫癜消失。1个月后两下肢从大腿至小腿部又复发大量对称性紫癜,延及上肢,膝踝关节疼痛,尿蛋白(++),尿红细胞(8~12)个/HP,因复发性紫癜,尿蛋白不消失,来血液专科诊治。神清,四肢均可见出血点,对称性分布,紫癜呈隆起,碍手感。鲜红色,以两下肢远端为多,密集分布,部分融合成片,紫癜量多,分布广,略痒,咽充血,扁桃体不大,肝脾不大,关节活动时略有胀痛感,身有微热,略口渴,夜寐不安,心烦肌肤作痒,神经检查阴性,束臂试验阳性。WBC12.1×109/L,Hb13.2g/L,PLT21.2×109/L,RBC415×109/L。白细胞分类:中性粒细胞53%,酸性粒细胞15%,淋巴细胞29%,单核细胞3%。尿常规:红细胞(3~5)个/HP,尿蛋白(++),颗粒管型0~2,凝血时间(试管法)5min/24h,血块收缩良好。体温37.4℃,脉率98次/min,血压120/76mmHg。舌暗红、边有瘀斑,苔薄白腻,脉浮数。为紫癜风血热妄行,气滞血瘀型。治以清热解毒,凉血消瘀法。消斑汤(吴正翔验方)加减。
炒荆芥12g,防风10g连翘15g,紫草15g,鸡血藤20g,土大黄20g,牡丹皮12g,焦栀子12g,生地15g,侧柏叶15g,水牛角片(先煎)30g,茜草根20g,卷柏15g,墨旱莲15g,赤芍15g,生甘草9g。
血尿、蛋白尿,加白茅根30g,炒黄蒲(包煎)15g,荠菜花、荠菜子各30g;关节痛,加生薏苡仁25g、桑枝15g。
经2周服药后,全身紫癜完全消失,膝踝关节疼痛消除。服药4周后复查尿常规,蛋白尿消失。
【按】 本例为复发性过敏性紫癜(紫癜风)关节型,有瘀斑、关节损伤,且有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简称慢粒,是起源于多能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增殖性疾病,以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增多并出现幼稚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贫血、血小板增多和脾肿大为特征,具有异常的Ph染色体和BCR-ABL融合基因,可从慢性期(CP)向加速期(AP)、急变期(BP或BC)发展,一旦转变为急性白血病,则在短期内死亡。属中医学“癥积”“恶核”范畴。
本病发病必有精气内虚、复感瘟毒、内外搏结而成癥积,日久伤及肝、脾、肾、骨,引起气血津液失调,初期以实证居多,后期为精气内夺,虚实相兼,变证多端。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极为隐匿,在临床前期可谓“病者无所苦”,及至临床期才开始出现症状,辨证与辨病从此时开始,“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对内科疑难重症吴正翔坚持“勤求古训,博采众长”的态度汇集各家之言,有所选择。如从《名医类案》发掘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有效方药,从《金匮要略》《景岳全书》《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中发现虚劳成因理论,其治疗方法可有效治疗急性和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而《济生方》之“热劳”“急劳”又是治疗急性白血病的理论和依据。
1.临床期的证候虚实与治法
(1)此期迁延1~5年。患者有面色少华(称白色面容)血虚表现的,亦有面色暗红(称红色面容)血实表现的。都有头晕,困倦乏力,气虚症状重于血虚证候。胁为肝胆之分野,患者多数有左胁部胀满痞块(脾肿大或肝脾肿大),口苦,舌胖,边有齿印,苔白腻或黄白腻,舌质暗红,舌面有瘀点和瘀斑,鼻衄等肝胆湿热壅滞、痰瘀凝聚的实证“癥积”所在。此时血象最突出改变是白细胞总数显著增高,出现大量幼稚粒细胞,但以中幼粒以下各阶段细胞为主,白细胞数(5~30)万,血小板数高达(50~100)万。身恶热,或时有烘热,面红目赤,口唇暗红,自汗或盗汗,汗出见湿乃生白㾦(汗疹),脉弦数或弦滑数,为血实。营血伏热“蒸病”,蒸外发之汗出,属劳热火盛的见证。辨证所见,其病机为肝胆实热,痰瘀凝聚。清肝化瘀为基本治法。清肝化瘀汤:龙胆草、炒黄芩、焦栀子、川黄连、制大黄、大青叶、青黛(后冲)、木通、车前子、泽泻、赤芍、丹参、三棱、莪术、狗舌草、白花蛇舌草、泽兰叶。胁下痞块(肝脾肿大者)加靛玉红片,每日3次,每次2~4片。胁痛重者加生香附、生延胡索。凡患者肝经实火、痰瘀凝聚、癥积未消散时,使用本方不必虑其通下之力,津液未伤,可守方苦寒直折,软坚化瘀,连续服药数月,至胁下痞块消肿,血象与骨髓象恢复正常时,再递减剂量,代以六君、温胆汤调其脾肾损害(蛋白尿),在肾病专科治疗时曾服用过激素药,本科单用中药治疗,病情缓解后以六味地黄丸缓以调理,观察6个月紫癜未再复发。
(四)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论治胃,以善其后。
(2)中成药治疗:①牛黄醒消丸:每日服6~9g,陈黄酒送服,孕妇忌服。服药时间2个月以上。②牛黄解毒片:每日服3次,每次4~6片。开水送服,孕妇忌服。服药时间2个月以上。③当归龙荟丸:每日服3次,每次6~8g,开水送服,孕妇忌服。服药时间2~3个月。④痧气蟾酥丸:每日服3次,每次1.5g,开水送服,孕妇忌服。服药时间2~3个月。⑤梅花点舌丹:每日服1~2丸,陈黄酒送下,服药时间2个月以上。
以上5种成药,本治一切无名肿毒,有活血行瘀、解毒消肿之功,此类丸(片)药,均有不良反应,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宜在临床期活动时服用。只择其一种丸药即可,比如大毒治病,十去其七,中病即止。若攻伐太过,杀伤正气,滋生弊端。
2.终末期的证候虚实与治法 此期症情多变,急变后3~6个月内死亡。此期患者形体开始消瘦,面色白或虚黄色暗(多为化疗药物引起),头晕困倦乏力。舌质淡胖,脉数或弦滑数,日晡潮热,五心烦热,自汗盗汗,因“热劳”“癥积”日久,耗伤气血,精气被夺,形神俱伤,属五劳、六极范畴,其虚极羸瘦的状态,为精气内虚。胁下缩小的痞块又再起肿大,身疼骨痛,于颈、颌下、腋窝、腘窝等处滋生“痰核”,“痰毒”恶证迭起。此时白细胞总数增高,骨髓象酷似急性白血病,发生急变,为痰瘀凝结经络,客于脏腑的实证。辨证所见本期为正虚邪实,精气被夺,已临至虚有盛候的残局。切忌苦寒直折,逐瘀攻下法。以“损者益之”“养正积自除”为基本治法,补中益气汤与血府逐瘀汤参合应用,有缓中补虚,软坚散瘀功能。方药组成:
党参,黄芪,白术,陈皮,升麻,柴胡,当归,赤芍,桃仁,当归尾,红花,三棱,莪术,山慈菇,丹参,龟甲,甘草。
同时酌加痧气蟾酥丸,每日3g。如腰背酸痛、颧红、舌红、衄血,属肺肾阴虚、阴血不能内守、火热迸入逼血妄行者,取三才封髓丹合茜根散加减(前方出于《卫生宝鉴》,后方出于《景岳全书》)。劳热不退,肌肤蔓生肿块,汗出淋漓,骨节烦痛者,滋阴清热,通络止痛,青蒿饮加减:青蒿,柴胡,甘草,知母,龙骨,麦冬,桃枝,柳枝,大青叶,牡丹皮,并同时服牛黄醒消丸,剂量同前。
3.辨证分型
(1)气阴两虚:面色少华,倦怠乏力,眩晕心悸,五心烦热,胁下疼痛,腰酸膝软,自汗盗汗,午后潮热。舌质红形胖,苔薄白,脉细数。多见于慢性白血病活动期有贫血表现者。治法拟益气养阴清热。方药取三才封髓丹(《卫生宝鉴》)加减:党参,北沙参,生地,天冬,半枝莲,白花蛇舌草,青黛(包煎),炒黄柏,山楂,神曲,炙龟甲(先煎),鳖甲(先煎),牡蛎(先煎)。遇潮热加青蒿、地骨皮;癥积则加三棱、莪术、桃仁等。
(2)气滞血瘀:腹胀,胁下癥块明显,或肢体肿块作痛,胸胁胀痛,低热起伏,自汗盗汗,夜眠心烦,面色虚黄,神疲乏力。舌质淡、形胖边有齿印,或舌质紫暗,有瘀斑,脉弦。多见于慢性白血病活动期、复发期。治法拟清肝理气化瘀。方药用清肝化瘀汤加减:青蒿,白花蛇舌草,半枝莲,桃仁,赤芍,青黛(包煎),郁金,丹参,白英,芦荟,三棱,莪术,泽兰叶,龙胆草。便秘者加生大黄,热甚则加生石膏、大青叶等。
(3)正虚瘀结:面色苍白,乏力低热,自汗盗汗,时有白㾦,口臭,骨痛体痛,左胁下癥块肿大坚硬(脾肿大),体表痰核日益增大,如鸡子卵,推之不移,形体瘦削,纳减,或衄血。舌淡有瘀斑或舌红光滑,脉细弱。多见于慢性白血病终末期。治法拟益气养血,软坚化结。方药宜八珍汤(《正体类要》)加减:皮尾参(另煎冲),北沙参,南沙参,白芍,赤芍,生地,茯苓,白术,陈皮,三棱,莪术,龟甲(先煎),鳖甲(先煎),桃仁,青黛(包煎),乌药,䗪虫等。
4.病案举例
案1
贾某,女,30岁。
初诊(2007年7月14日) 患者于2007年4月3日因WBC升高至11.7× 109/L,咳嗽2个月不止,伴脾脏肿大,于上海仁济医院就诊,经骨髓穿刺、染色体检查确诊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刻诊:WBC17.7×109/L,Hb114g/L,RBC401×1012/L,PLT392×109/L。平时易感冒,神疲乏力,纳食如常,大小便调。脾肋下3横指,剑突下2指,肝脏未及,胸骨压痛,指甲色素沉着。苔薄白,脉细数。拟癥积论治,取清热解毒、化浊消积法。
太子参15g,苍术15g,川厚朴10g,陈皮12g,茯苓15g,生薏仁20g,柴胡12g,丹参15g,炙鳖甲15g,炙龟甲15g,䗪虫15g,莪术15g,大青叶25g,白英20g,白花蛇舌草30g。
每日1剂,二煎,水煎内服。甲磺酸伊马替尼胶囊300~400mg,每日1次。
二诊(2007年8月4日) 因伤食腹泻3日伴腹痛,WBC43.7×109/L,Hb125g/L,RBC425×1012/L,PLT81×109/L。
前基本方中加入藿香12g、佩兰12g、黄连4g、炒防风12g、姜半夏15g等以健脾燥湿。
三诊(2007年8月15日) 因发热咽痛咳嗽有痰,WBC6.5×109/L,Hb112g/L,RBC398×1012/L,PLT357×109/L。
方药加炒黄芩15g、板蓝根15g、鱼腥草30g、野荞麦根30等以清解化痰。
四诊(2007年11月3日) WBC3.4×109/L,Hb124g/L,RBC409×1012/L,PLT74×109/L,纳食如常,大便软日1~2次,肝脾未及,苔薄白脉细。
症情趋于稳定,以此为基本方药论治。遇感冒咳嗽酌加疏解清热、宣肺化痰之药,遇胃脘不适、纳差便溏则以健脾和胃、清热燥湿论治。西药甲磺酸伊马替尼胶囊200~300mg,每日1次,也根据病情及血象变化交替服用。患病至今5年整,病情稳定,正常生活工作,平时感冒不多,月经正常。
曾于2011年9月正常怀孕一次,无生育指标而行人流术。2011年11月21 日WBC4.1×109/L,Hb112g/L,RBC360×1012/L,PLT196×109/L,血象稳定。至今(2016年)长期服汤药治疗,身体状况良好,正常生活工作。
案2
牟某,男,24岁。
初诊(2002年9月12日) 患者1998年8月确诊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2002年9月10日浙江省嘉兴市一院血常规:WBC25.3×109/L,Hb137g/L,PLT198×109/L,中性粒细胞77.1%,淋巴细胞10.2%。纳食如常,自汗盗汗,形体较瘦,肝未及,脾肋下半指。苔黄薄腻中裂纹,脉细。拟癥积痰瘀型论治。经验用药:
太子参30g,枸杞子15g,潼蒺藜15g,白蒺藜15g,丹参12g,地骨皮20g,银柴胡12g,牡丹皮20g,急性子15g,炙龟甲15g,生地15g,焦栀子15g,䗪虫15g,炙鳖甲15g,大青叶30g,青黛6g,白花蛇舌草30g,墓头回20g,焦山楂12g,神曲12g,黄精15g。
水煎内服。
西药断续口服羟基脲0.5g,每日2次。2003年5月起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300万单位,每3日1次皮下注射。2004年5月改用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2a300万单位,每3日1次皮下注射。坚持服用汤药。2006年5月19日血常规:WBC10.1×109/L,Hb116g/L,PLT260×109/L。肝脏未及,脾肋下1.5横指。至2006年5月病程已有8年余,饮食与睡眠如常,面色红润,体重61.5kg,能正常上班,证情稳定。
【按】 癥积其病理为痰瘀凝聚,病位在肝脾,癥积在人体中经年日久,耗伤气血津液,其病而变恶,不经医治,3~5年必伤亡。本例经中西医结合治疗,扬长避短之用药,使其带瘤生存8年以上。上列处方为目前阶段的施治。既有肝脾阴虚之阴虚内热的虚证,又有痰瘀内踞的实证,虚实夹杂,病情错综复杂。
名医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