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浊瘀毒常夹杂,肾衰冲剂显治法——郑平东治疗慢性肾能不全的学术思想和方法
王 琛
慢性肾功能不全在医学古籍著作中未见专门论述,无慢性肾功能不全这个病名,但根据其临床症状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应属于中医学“水肿”“癃闭”“关格”“溺毒”“虚劳”等范畴。
中医对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病因分为本因、标因及诱因三个方面。
本因:多因肾脏本身或他脏病久而成脾肾虚损,兼挟湿浊(湿热)中阻,外加反复的外邪侵袭,使脾肾虚损更甚,迁延不愈。脾肾虚损是本病的根本原因。
标因:肾病日久,损及分清泌浊的功能,使“湿浊”潴留体内,弥漫三焦,波及其他脏腑,而引发本病。这种“湿浊”何廉臣称之为“溺毒”,并谓“溺毒入血,血毒入脑”。当然,湿浊仅是本病之标,而脾肾虚损乃本病之本。
诱因:慢性肾功能不全多由慢性肾脏疾病逐渐发展而成,但往往与猝感外邪、过度疲倦和饮食不节有关。①突然感受外邪,肺气不宣,治节失职,三焦水道不利,湿浊潴留,加之原有脾肾虚损,猝感外邪后,脾肾损伤更甚。②过度劳累,正如《素问·举痛论》曰“劳则气耗”,《脾胃论》曰“形体劳役则脾病”,《素问·生气通天论》又曰“因而强力,肾气乃伤”(此强力是指过度疲劳和强力入房)。③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而使脾肾虚损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