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性治法方药
丁学屏在全国率先提出“复方多法、以平为期辨治糖尿病”的学术思想,创新性提出湿热内蕴证作为一种新的糖尿病证型,发前人所未明,获得国内糖尿病专家广泛认同。根据其“内风窃络”理论创制的院内制剂“灵异胶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疗效确切,并曾先后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上海市科委新药研究等课题支持,对其作用机制、临床疗效进行了全面的研究。
丁学屏认为,糖尿病属消渴范畴,无可置疑。由于中医历来提倡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因此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就十分有必要探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丁学屏认为,1型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的辨证,是有区别的。1型糖尿病患者,烦渴、多饮、多尿,善食而瘦,中医辨证应是肺胃燥热,下闸不固,上热下寒,上实下虚。所以用清上实下的方法,清上用天花粉、沙参、麦冬、玄参、胡黄连、地骨皮、青蒿、白薇、银柴胡等;实下用黄厚附块、地黄、山茱萸、菟丝子、补骨脂、潼蒺藜、覆盆子、桑螵蛸、莲须等。实下之药,性多温热,犹恐虚阳上浮,引动龙雷之火,复加苍龙齿、灵磁石以镇摄。
丁学屏临床查房
丁学屏对于2型糖尿病的诊治独具匠心。提出4型辨治的方法。糖尿病阴虚热盛型,治宜清热润燥,养阴生津。自拟消渴1号方,方宗《伤寒论》黄连阿胶汤及《千金》黄连丸、地骨皮饮诸方复合。气阴两虚型:自拟消渴2号方,方宗《简易方》地黄饮子加减。阴阳两虚型:自拟消渴3号方,方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的鹿茸丸加减。湿热内蕴型:自拟消渴4号方,方宗《证治准绳》清热渗湿汤、《内经》麋衔白术泽泻汤、《景岳全书》土萆薢汤加减。这些方剂用于临床多年,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有些患者经辨证治疗后,逐渐减少了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用量,部分患者完全停用西药,单用中医中药治疗血糖控制良好。
丁学屏在国内首倡清化湿热治疗糖尿病,并为国内专家广泛认同,湿热内蕴型作为一种新的糖尿病证型被纳入国家新药评审标准。丁学屏认为就上海地区的地理环境而言,沪渎滨海,黄浦江、吴淞江贯穿整个市区,江河湖汊纵横,市民肥甘过用,酿成脾胃湿热的为数不少。丁学屏带领团队研究发现,湿热内蕴兼气阴两虚型约占16%,据此验之临床,常有佳效,反映了辨证论治的要领与地域的特殊性。在治疗上提倡清化湿热,宣通三焦。在用药上,湿热并重者,化湿药偏香燥,易助火伤津,清热药多苦寒,易使湿邪冰伏,两者最难把握,唯有辛寒清热、芳香化浊、淡渗利湿诸法,上下分消,始与病机相契。
在糖尿病并发症治疗上,丁学屏认为其病证复杂,虚实错综,多脏并病,治疗上需发挥中医复方多用的优势,常可取得事半功倍之效。在精研《伤寒》《金匮》的基础上,同时研习《千金》《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普济本事方》《简易方》《仁斋直指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等名著,参悟其旨,在临床实践中针对糖尿病病情错综复杂,病机千头万绪的特点,明晰病证之主次标本缓急,灵活采用清热润燥、清化湿热、益气养阴、运脾化湿、理气涤痰、疏瘀化浊、息风通络、化气行水等多种治法,并将经方、名方,如:黄连丸、地骨皮饮、黄连阿胶汤、《简易方》地黄饮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鹿茸丸、清热渗湿汤、麋衔白术泽泻汤、百合地黄汤、百合知母汤、涤痰汤、三虫二甲散、菖蒲郁金汤、加味虎杖散、珍珠母丸、镇肝息风丸、防己黄芪汤等根据患者病情相因而用,虽药多而主次分明,方多而井然有序,有主有从,法度谨严,反映了他深厚的中医功力。
如糖尿病合并特异性心肌病时,既有气阴两虚之本,又有心脉瘀阻、水凌心下之标,面对这样错综复杂的病机,正好发挥中医复方多用的优势。选用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的烂金丸方,用人参、黄芪、山药、茯苓益气补虚;熟地、鳖甲、山茱萸、石斛、杜仲、菟丝子滋阴补肾;当归、川芎和营通脉;灵磁石、五味子敛摄心阳;茯苓、车前子导水下行;沉香纳肾气,麝香通心窍。标本兼顾,正与病机相契。又如糖尿病肾病时,病由肺胃燥热,向脾肾两虚转归,由气阴两虚进而阴损及阳。丁学屏选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的鹿茸丸,取人参、麦冬、五味子益气生津,固护气液;黄芪甘温益气,升举清阳;玄参、熟地、山茱萸滋肾填精,鹿茸、补骨脂、肉苁蓉温肾壮阳,六者从阳引阴,从阴引阳;地骨皮清肺中伏热,茯苓化气行水,鸡肶胵复中州消磨转旋之用,以为佐使,牛膝引诸药直达下焦,充分发挥了这复方多用的优势,与病机完全合辙。
丁学屏深感糖尿病病证复杂,虚实错综,多脏并病,每每使人顾此失彼,不得要领,故丁学屏在数十年临证经验基础上,参悟历代医家经旨,提出了新的理论观点,希冀达到提纲挈领、纲举目张之效。丁学屏认为糖尿病因阴虚内热,气阴耗伤,久病脉络瘀阻,阴损及阳,病虽涉及多脏,而以肝肾为本。将病情发展趋势,归纳为两条转归途径:一是燥热或湿热耗气伤阴,病及脾肾两脏,最终阴损及阳,而致阴阳两虚。其间自主神经损伤而出现呕吐不食(糖尿病性胃瘫)、泄泻(糖尿病性腹泻)及因微血管病变而发生的水肿(糖尿病肾病)。另一途径是燥热(或湿热化燥化火)既久,精血日耗,病及肝肾两脏,其间阴亏阳亢,风阳上僭而致眩晕(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中风(糖尿病性脑梗死)、风淫末疾而病周痹(DPN)等。据此辨证论治,虽未能尽愈消渴病,庶可以见病知源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