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学术观点

二、学术观点

童少伯的学术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解 阴阳消长失调和五行生克制化反常,是疾病发生、发展中的普遍规律。但是在探讨某些疾病的具体规律时,又必须从临床实际出发,结合具体病例,进行具体分析,然后概括为某一疾病具体的发生、发展规律。以慢性肾炎为例,认为阴阳消长失调和五行生克制化反常是与其他疾病一致的内因,而其特殊规律,则是肾阳不足(肾的阴阳失调),阳不化气,以致水精散布气化功能紊乱(五行生克反常)而致病,并且随疾病发展会出现阳损及阴的表现。

2.对水精散布气化功能的认识 水精散布气化功能是机体的重要生理功能,几乎遍及全身各个脏腑。童少伯认为该功能主要是脾肾阳气和肺气的作用。因为肺的散布水精作用可以概括上焦的气化;脾的运化精微,可以概括中焦的气化;肾的分清泌浊,可以概括下焦的气化。同时以肾为主宰者,绝不能以肾的作用来代替其他脏腑的生理功能。以水肿为例,不仅在水肿严重阶段,肾水上泛而致肺气壅滞不宣,形成喘、咳等症,而且在轻度水肿阶段,也常因风寒之邪外袭于肺,稍见形寒、鼻塞、喉痒、打嚏等,既能促使水肿加剧,同时也常以宣肺、开肺达邪之剂而奏效。亦即《内经》上所云“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的道理。

3.对补剂和泻剂的辨证运用 仔细权衡邪正的力量强弱,从而再确定其具体治疗法则,如肾阳虚为主的水肿,应以通阳逐水法;脾肾阳虚为主要矛盾时,应以益气温肾法;邪衰正虚时,应以培补脾肾法;邪实正衰时,应以扶正降浊法。最具标志性的是童少伯对慢性肾炎分五型。①水湿泛滥型:此阶段病起不久,正气并不太虚,宜用泻剂退肿,方用五苓散和己椒苈黄丸。②水湿逗留型:水肿持续数月以上,或已经数次复发,本元较虚,气虚则不能布散水精,火衰而精不能气化,宜用补剂退肿,方用防己黄芪汤合五皮四苓汤。③邪退正虚型:邪去而正气耗伤益甚,宜用补剂复正,方用大补元煎合《金匮》肾气丸。④下虚上盛型:先由真阳受损,进而真阴耗伤,母病及子,肝阳上亢,宜用补剂复正,方用地黄饮子。⑤正虚邪实型:此时脾肾功能严重受损,宜用补剂扶正,方用独参汤合黄芪汤。

4.重视培补脾肾 发生水肿的关键,是在肾与膀胱。因为肾为水脏,全赖阳气以蒸化,故能泄体内之剩余水分从膀胱而出,而在肾脏有病时,则就“水不利而为肿”。其次是由于脾虚,因脾阳虚弱,土不堤防,造成“肾水泛滥”,发为水肿。由此可见以脾肾之虚,是本病之“本”,而水肿则为标证。因此认为单纯的消除水肿,只是解决了标证的问题,只有弥补了脾肾的虚损,促使“脾肾之气复”,才能达到痊愈之目的。20世纪60年代童少伯发表的《以脾肾为主,治疗慢性肾小球性肾炎的探讨》一文,提出慢性肾炎基本是脾肾阳虚,由阳及阴的过程,辨证分为水肿期、正虚期、恶化期,开创了以补益脾肾治疗慢性肾炎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