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临证特色概要

二、临证特色概要

1.寓防于治,长调脾胃,安未病之地 蔡小荪治病重视脾胃的观点,源于家传,并深受许叔微、李东垣、薛立斋等医家的影响。东垣奉“脾胃为血气阴阳之根蒂”,立斋尊“胃为五脏之本源,人身之根蒂”。蔡氏亦颇重脾胃对元气精血的滋生作用。

蔡小荪认为:元气精血虽禀受于先天,由先天之肾精所化生,但必须依赖后天脾胃之气的不断滋养,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而两者之间,脾胃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此其一;妇人以气血为本,其经带胎产的过程往往数伤于血,数脱于气,使气血常处于相对不足状态。认为凡病者,必有气血不足,也必有不同程度的脾胃功能失调,故治病注重顾及脾胃,此为其二;妇人性偏执,易于抑郁,即病之后,又多担忧、思虑、恐惧心理,肝失疏泄,影响脾胃升降运化功能,影响疾病发展,此其三也。固此,如何截断疾病的发展变化,复旧脾胃功能亦是关键所在。治病当注重顾及脾胃。

蔡小荪在临证治病中颇长于运用健脾益气之法安未病之地,以保证气血之源不竭,从而达到截断疾病进一步发展、变化的目的。如治更年期综合征,目前中医界多从肾虚论治,而蔡小荪认为:是病之肾气衰退乃生理性转变的大势所趋,任何治法方药终不能逆转此种衰变,非人力、药物所能挽者。只是减慢肾气的衰退速度,将由此引发的脏腑、阴阳失调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从而达到消除或减轻症状的目的。其间,补益肾气固然重要,但调理脾胃也至为关键,基于这种后天补先天的观点,蔡小荪治疗本病常以调理脾胃与补肾填精于一炉,频收良效。同时,蔡小荪认为长期服药之妇人,除了会加重脾胃受纳运化负担外,药物偏胜之性及不良作用,也会影响脾胃。如苦寒之品易败伤胃气;滋补之品易黏滞胃气;香燥之品易却夺胃阴;温热之品易燥灼胃阴;许多西药也易引起脾胃功能的紊乱等。故如何尽量避免治疗过程中对脾胃的损伤,对疾病的转归具重要意义。

药物入于胃中,必须通过脾胃之受纳、运化、转输才能作用于患处,从而发挥治疗效能。若脾胃运化不佳,则其传输药物功能必会减弱,就可影响药物发挥正常作用。故凡病兼胃失调者,不论是病初、病中、病末,均当在治本却病同时,及时正确地调理脾胃,保证药物最大限度发挥治疗作用。凡此种种,可以李中梓喻概之:“胃气犹兵家之饷道,饷道一绝,万众立散,胃气一败,百药难施。”

2.治妇女之病以养血理气为纲 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血调和,冲任充盈,经脉通畅,则五脏安和,气血不调,则是疾病发生的基本病机。如《素问·调经论》中云:“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本草衍义·衍义总叙》所云:“夫人之生以气血为本,人之病未有不先伤其气血者。”生理上,气为血帅,血为气母,病理上,血病可以及气,气病可以及血,两者相互资生,相互依存,正如《难经·二十二难》中云:“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气留而不行者,为气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为血后病也。”蔡小荪承先祖观点,强调气血为人体生身之本,气血以通畅为贵,人正常情况下自然是气血流通,一旦气血不调,经期不能如潮,或阻碍两精相搏便可致不孕。蔡小荪强调女子经候皆倚血为基础,气为动力,主张“气以通为顺,血以调为补”,“通”“调”相结合的学术思想。临证采用以调为主,养血为先,理气为要,将疏肝理气法作为妇科常用之法。即使调血诸方,亦皆以理气为先导。

3.顺应周期论治 《本草纲目·人部·妇人月水》云:“女子,阴类也,以血为主,其血上应太阴,下应海潮,月有盈亏,潮有朝夕,月事一月一行,与之相符,故谓之月水、月信、月经。经者,常也,有常轨也。”提出了月经周期的概念,认为月经存在规律性的消长变化。如《傅青主女科》中云:“经本于肾。”“经水出诸肾。”蔡小荪认为月经的周期变化以肾为主导,受天癸调节,又在肝藏血、主疏泄,脾统血、主运化,心主血脉、推动血液,肺主气、朝百脉的协同作用下,冲任气血相资,胞宫出现虚而盛、盛而满、满而溢、溢而虚的月经周期,并随着阴阳消长、气血盈亏而出现月经期、经后期、经间期、经前期的变化。

蔡小荪调周期之阴阳、冲任、气血,重在调肾,并根据各妇科病症的特点不同,制定了不同的周期调治法,并创立一系列自拟方剂。如治疗不孕症之“育肾助孕周期调治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之“化瘀散结周期调治法”、治疗子宫肌瘤之“化瘀消坚周期调治法”,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