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临证特色概要

二、临证特色概要

(一)气血并重,以气为主

通常,治伤用“伤药”——各派各家沿习相传的散剂或丸剂,多为活血化瘀药。而从内治的理论来说,石氏是“气血兼顾而不偏废”的,形体之抗拒外力,百节的能以屈伸活动,气之充也;血的化液濡筋,成髓养骨,也是依靠气的作用,所以气血兼顾而宜“以气为主”。不过积瘀阻道,妨碍气行,又当祛瘀,则应“以血为先”。今以新伤来说,一般的内伤,有时发作较缓,受伤后,当时或不觉得什么,过后乃发作,对此类病情,治法多“以气为主”而予以通气,利气。倘为严重一些的外伤,如骨折、伤筋、脱臼等,其病态出现,其治就需“以血为先”而予以祛瘀、化瘀。“以气为主”是常法,“以血为先”是变法。

慢性损伤,即劳损,是因为伤力,为持久工作,不注意劳逸结合所致,因而伤及阳气,清代叶天士有“平昔操持,有劳无逸……阳气大泄”之语,清代胡廷光《伤科汇纂》中说的“无形之伤”,即属此证。劳伤是劳损之渐。《中藏经》中有云:“劳者,劳于神气也;伤者,伤于形容也。”劳损之虚,已涉及元气之伤,可使经脉之气不及贯串,气血养筋之功,失其常度,故易见肩背酸痛,四肢疲乏,动作无力,进而腰酸、纳呆、头晕,甚至关节变形等症。盖脾胃为后天生化之源,主四肢;肝肾(包括命门)为先天元气之所系,主筋骨;先、后天是互相资益的。治疗宜固摄脾胃之气,调节肝肾之气。石氏前辈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后定验方调中保元汤。

(二)顾及兼邪,风寒痰湿

石氏对伤科“兼邪”施治尤多心得。兼邪是凡非本病,其发生不论前后,而有一个时期与本病同时存在的。或者似伤非伤,似损非损,病者,果疑于似伤而来,医者,岂能混以为伤而治。兼寒湿盛的,用麻桂温经汤增损,或加草乌;兼郁怒的,用逍遥散加减;兼劳倦的,用补中益气汤出入;对一般的风湿留络,周身或四肢、颈项酸痛,常以牛蒡子与白僵蚕同用,效果良好。据此经验,后来发展成为牛蒡子汤,专治风、寒、湿伤筋入络之症。近年,又当注重世人多久坐少动、空调寒湿、食不厌精、内生痰湿、多欲多虑、抑郁焦虑,以及由此而暗耗阴液,内生郁热,脏腑违和而成诸多夹杂症,宜兼予顾及。

(三)治伤识人,调摄全身

以往就治于伤科者多为明显的急性损伤,损伤的有关症象,或骨折,或脱位,或瘀肿,或畸形,十分明显,多需紧急处理,即使是慢性伤病,亦多想方设法缓其痛楚。殊不知有时在明显伤病的表象下有更为严重而不表现于体表的损伤,或原本体虚,气血羸弱,伤重积瘀的同时,更虚其虚。因此,丹溪有医案,坠跌者因其“脉散”而“补接为先”,候“脉散渐收”后才用活血续骨方药。石筱山治老妪暑日髋部骨折,内服先予清化暑湿,继现气阴两虚的症象,用移山参、西洋参等益气养阴为主。当前临床复合伤多,以西医学诊断或影像学所见为诊断者多,前者当察其全身,骨折脱位以外有否头颅内脏伤及神经血管伤,后者则当清楚病(现代诊断)到治(药)中间不可或缺的中医药内核,即辨证分析所确定的证型,否则施治难得良效甚或误其治。对患者都应了解伤痛之外的纳、饮、便、寐、经等及舌、苔、脉象,在通察其人的前提下取舍主次设治方为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