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表性方药

三、代表性方药

作为方剂学创始人,擅长灵活运用方药治病,尤其擅长“药对”的运用。主要常用特色药对如下。

(一)生黄芪和川芎

王绵之治疗脑病常用生黄芪配川芎。盖生黄芪补而升,补脾肺之气,有升清荣脑之意。常配川芎,川芎为血中气药,“上行巅顶,下达血海”,此处取其上行的特点,两药相合有补气行气活血的作用,使脑气之虚得补,脑络之郁能达,气血运行通畅,脑之元神得养。头疼有不同的部位,阳明配白芷,少阳配柴胡,太阳配羌活,但是最终都会加一个川芎,如川芎茶调散可以治疗感冒头疼。也不能所有的药都是升清的,因为会有可能助阳化风,所以就会选用下一个药对。

(二)怀牛膝和磁石

然而升清切忌过度,过度每致化火助阳生风,血压高者、阳热体质者不宜,如欲使用,可配合怀牛膝补益肝肾,活血化瘀,引血引火下行,生磁石重镇补肾益精,两药既补肝肾治脑髓之虚,又利用其下行特性防止生黄芪、川芎升发太过。四药结合,气血精兼补,气行血活,脑之元神自然恢复正常功能。一些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是中风后期,恢复的时候在补阳还五汤中用大剂量的生黄芪。一侧肢体无力乃气血不旺可用补阳还五汤、当归补血汤。磁石治疗耳聋的效果也很好,癫痫、自闭症、多动症用磁石的效果亦很好。

(三)川芎和芦根

川芎,辛温走窜,血中气药,走而不守,可以上行巅顶,为治疗头痛的要药。然而升窜太过,往往止痛也是它,因升散走窜导致头痛亦由它。有一个三尺芦根的故事,那时王绵之还是个学生,有一个患者重症感冒,刚巧王蕴宽(王绵之的父亲)出外看诊,在患者的央求下王绵之就为这位患者开了1剂药。患者第二日来说,1日感冒发热就好了,但是头疼得厉害。王绵之的父亲看了药方之后就说了一句话,川芎太多了,加三尺芦根把它引下来。川芎如升窜太过,应加三尺芦根引药下行。芦根甘、寒,归肺、胃经,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高血压的患者头痛用川芎,常常用了之后又易升窜太过,所以也常加一味芦根。通常川芎用3~5g,芦根用15~30g。

(四)大青叶和升麻

犀角地黄汤可以治疗热伤营血发斑,但是现在犀牛角稀缺,王绵之认为不可以用水牛角来代替,主要认为犀角透邪的作用是水牛角无法比拟的。王绵之常用大青叶和升麻来代替犀角。升麻一定用小量,十分之一的升麻,不超过一钱,取其透邪解毒之功。孙明瑜临床用此药对曾治愈手足口病10余例。

案4

彭某,男,3岁。江西赣州人。

高热(39℃以上)3日,当地中心医院诊断为手足口病,予以支持疗法,无效,求助孙明瑜。刻下高热,手足口疱疹已发,口中疱疹疼痛,不欲进食,患儿一般状态较差。治法:清热解毒透疹。处方:

金银花10g,蒲公英10g,紫花地丁10g,野菊花6g,连翘9g,大青叶15g,升麻3g,牛蒡子10g,北沙参6g,生地6g,牡丹皮6g,水牛角(先煎2h)10g,生甘草3g。

每剂药服2日,每日服4~5次。2日热退,3剂未尽已经痊愈。

(五)生地配升麻

《本草新编》云:“夫吐血出于胃,血出于肺,止血必须地黄,非升麻不可止……”王绵之对此论说,深思敏悟,且另有发挥。他说,《本草新编》中的生地之所以非升麻不效,是因为生地甘苦而寒,虽能清热凉血止血,然其本属下焦肝肾经药,升麻性主升举上行,可引载生地上达肺胃,清肺胃之热,以达凉血止血之功。然而,升麻毕竟辛散升发,性主上行,量大诚然耗气、动血而有碍于止血。因此,升麻虽可用,但剂量宜轻,且须佐之于微量黄连以坚阴降火,方能相济而成功。

案5

如曾治一李姓支气管扩张伴咯血的患者,王绵之根据患者形体羸瘦、干咳少痰、咯血鲜红、五心烦热、舌红少苔和脉细数的综合表现,确认咯血属阴虚火旺、肺络灼伤所致。处方:

生地15g,升麻2g,黄连1.5g,玄参10g,茜草炭10g,黛蛤散10g,生甘草10g。

每日1剂。

连服5日后,咯血渐止,干咳咽干,五心烦热亦相继而廖,续投六味地黄丸调治1个月,以固本善后,养阴凉血,止血化痰。

(六)浙贝母配连翘

该药对用于结节,如乳腺增生、甲状腺结节、子宫肌瘤、脂肪肝等。浙贝母合连翘,有散结消肿之功。浙贝母味苦性寒,有清热化痰、开郁下气的作用;连翘味苦性凉,具清热泻火、消肿散结之功效,被称为“疮家圣药”。《药品化义》谓其“总治三焦诸经之火,一切血结气聚,无不调达而通畅也”,有清热毒、化痰浊、开郁闭、散结肿之功。用于治疗痰火郁结而致的瘰疬瘿瘤等,屡治屡验。

案6

一数年经治不愈的刘姓淋巴结核患者,有口苦、便结、舌红、苔黄燥而腻等主症。处方:

浙贝母15g,连翘15g,玄参15g,皂角刺15g,海藻10g,昆布10g,生大黄(后下)10g,生甘草10g。

先后以此方随症略作加减,共服25剂,结核消散,诸症悉除。玄参、海藻、昆布,皆咸寒软坚散结。大黄,破结除瘀,给邪以出路。

(七)当归配桂枝

气血配对,当归伍桂枝,既可补血温经,又能通阳行血。当归虽主入血,然其味甘、气轻、质重,集补血、行血、温阳于一体,故血虚者能用,血瘀者亦能用;桂枝虽入气分,然其味辛甘而气厚,味辛通阳,气厚助热,甘则补虚,故阳遏者能用,阳虚者亦能用。且归、桂合用,既属气血配对,内涵动静相兼,寓补于行,行中有补。本组药对常用于具有血虚寒凝的多种病症。配合其他药物,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脊髓灰质炎、雷诺病等末端循环不好的病证,均收到良好的疗效。

案7

左下肢怕冷、麻木,并伴足和小腿部不定酸痛3个月的脱疽患者,按血虚寒凝论治,法拟益气养血,活血温阳。处方:

当归10g,桂枝10g,熟附子10g,鹿角胶10g,川椒10g,炙黄芪15g,党参15g,怀牛膝15g,生甘草10g。

服5剂后疼痛麻木等症状缓解。30剂后获痊愈。

(八)当归、白芍和柴胡

治疗肝病,肝为刚脏,肝体阴而用阳,养血柔肝。柴胡量要少,3~9g。柴胡耗肝气、竭肝阴,所以用量宜少,而且需配伍养阴养血的药。近人张山雷谓:“仲景小柴胡汤……疏散其邪,使肝胆之气条畅,而诸证自安……浅者犹因此而误认柴胡能统治肝病,遂于肝火凌厉之头痛、眩晕、耳鸣、耳胀、目痛、耳聋、胁痛腹胀等证,亦复以柴胡为必须之品……治病反以增病。”“唯遇诸般肝胆实火之证,能于潜摄抑降队中,少加柴胡二三分,以通木气,藉作向导,收效亦捷。”所以清气不升用柴胡。

(九)三棱、莪术、丹参

治疗肝纤维化要点:疏肝理气为要,重用活血化瘀,不忘软坚散结,清除湿热余邪,养正顾护脾胃。活血化瘀,重在去瘀生新,加用丹参。

(十)白术和茯苓

健脾为主,白术和茯苓等量。健脾消食,白术大于茯苓。健脾利水,茯苓大于白术。大便干燥的用生白术,生白术有促进泻下的作用;便溏的用炒白术。

(十一)石菖蒲配生蒲黄

这是王绵之治疗脑瘤的经典药对。石菖蒲豁痰开窍,生蒲黄活血化瘀,两药合用,痰瘀并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