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临证经验

三、临证经验

他根据实践经验把慢性肾功能衰竭(简称“慢性肾衰”)分为以下5个阶段。

1.水湿泛滥阶段 宜泻剂退肿。病起不久(一般不超过6~8个月以上),正气并不太虚,脉象滑而尚有力,但水邪壅盛,虽服温阳行水之剂,仍不能退肿者,恐因真阳久困而损及真阴,必须峻剂攻泻,始可挫其水势,俾阴霾自散,阳气自舒。亦有病势甚急,日见危重,喘满而不能卧者,要以救标为急,亦需攻之。此时泻剂宜予五苓散合己椒苈黄丸加减。

2.水湿逗留阶段 宜补剂退肿。水肿持续数月以上不能消退者,或已经数次复发,本原较虚,气虚则不能敷布水精,火衰而精不能气化。若病久症重,非大剂温补不为功,必益气以行水,温阳而化水,虽症见腹膨胀、纳少等,服药后不会加重,且多于几周后,尿量增加而水肿渐退,诸症也随之消失,此时补剂宜予防己黄芪汤合五皮四苓汤加减。

3.邪退正虚阶段 宜补剂复正。此型自上述两型转化而来,邪去而正气耗伤亦甚,可由虚入损。症见面色㿠白,形体消瘦,全身无力,无氮质滞留,病属重症,亦需用大剂人参、黄芪复其元气。又有病起水肿不甚,正气不太耗损,见症亦轻,虽水剂亦有效。此时补剂宜予大补元煎合《金匮》肾气丸加减。

4.下虚上盛阶段 宜补剂复正。由于本型从上述三型转化而来,病本在肾与脾,先由真阳受损,进而真阴耗伤,母病及子,症见肝阳上亢之象。病为脾肾两亏,又偏于阴虚,故在滋肾潜阳之中,仍需加入培补脾肾之品,俾正气恢复,肾阴得长。此时补剂宜予河间地黄饮子加减。

5.正衰邪实阶段 宜补剂扶正。此时脾肾功能受到严重损害,必须及时予以重剂大补真元,始能达到正复而邪却。如病势发展为阳损及阴,而见上盛下虚,如补气则更助肝阳上潜,若合滋阴,又有碍胃气,用药殊感棘手。如再转逆,则邪浊化热,陷入心包,肝风内动,症见神识昏迷、四肢抽搐、舌质红、苔厚腻、脉弦细数疾者,病已入危笃之境。

童少伯紧紧抓住正气衰败、邪气渐盛这个主要病机,结合五脏虚损进行辨证施治,更加切合临床实际。而在治疗上也必须以扶正祛邪为原则,在补剂和泻剂的具体运用上可见:①肾病及脾,浊气上逆。可以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况:一为浊邪热化,治拟扶正降浊,和胃清热,可用温脾汤合黄连温胆汤加减;二为浊邪寒化,治拟扶正降浊,温中止呕,用温脾汤合吴茱萸汤加减。② 肾病及肝,肝风内动。治拟平肝息风,育阴潜阳,方用大定风珠加减。③ 肾病及心,亦有两种情况:一为心阳不振,治拟温中泄浊,回阳救逆,可用温脾汤合己椒苈黄丸加减;二为邪陷心包,治拟凉血清热,解毒开窍,方用安宫牛黄丸加减。④肾病及肺,肺肾两竭。治拟扶正固脱,纳气定喘,可用生脉散或参附龙牡汤合黑锡丹,对晚期患者还可用熟附块、生大黄、牡蛎煎汤高位保留灌肠以起辅助治疗作用。

传人黄吉赓,在治疗肺系疾病中应用童少伯的学术思想。根据病史长短,患者发作时咳、痰、喘、哮的程度及缓解期的症状,可定肺、脾、肾所属。在肺者,以咳为主,痰不多,无明显气急,能迅速控制,病情较轻。在脾者,咳而痰多;在肾者,咳痰甚,动则气喘,缓解期也气急明显,此属重症。根据主症、病位、分期,而定病机,确定治则治法。急性发作期以祛邪为主,根据咳、痰、喘、哮的轻重程度及寒热之别,咳甚者治咳为主,或以宣法,或以肃法,或宣肃并用,日久可用敛肺止咳或三法同配;痰多者,以化痰为主,或以温法,或以清法,或温清并用;咳喘甚者,以平喘定哮为主,或以温肺散寒,或以清热宣肺,或以解痉通络。慢性迁延期扶正达邪并用。临床缓解期则以扶正固本为主,予益气、健脾、补肾为治,又应辨脏腑、阴阳虚损之理,或予助阳为主,或以滋阴为主。急性发作期治咳用加减止嗽散,化痰用加减泽漆汤,平喘用加减射干麻黄汤;慢性迁延期可用上述方药合玉屏风散、六君子汤、血府逐瘀汤、麦门冬汤加减;临床缓解期可用仙灵合剂、地黄合剂。

黄吉赓治外感咳嗽,药不宜静,静则留邪不解;治内伤咳嗽,药不宜动,动则虚火上浮,切忌温燥劫阴、苦寒滋腻之品。治痰饮者,护固脾胃为要,理气活血为助。他善用地龙平喘治咳;重用泽漆,化痰消饮。麻黄与麻黄根同用,既共有平喘宣肺之效,又能互相监制。如麻黄发汗,麻黄根敛汗,麻黄升压,麻黄根降压。对咳喘伴汗多的患者,两药经常合用。对于不能耐受麻黄者,可用麻黄根来代替。

蝉蜕与僵蚕治疗肺系疾病,黄吉赓认为两药既能清宣肺气,疏散风热,又能解痉,并具有抗过敏、抗病毒的作用。他认为哮喘发病的特点为突发性、阵发性和反复性,类似于风“善行而数变”的特性,所以在治疗时加入全蝎与蜈蚣两药,常获良效,尤其治疗哮喘急性发作更为效显。他认为祛风解痉药有抗过敏和缓解支气管痉挛作用,对于顿咳也有一定的效果。

传人蔡淦,在治疗脾胃病和冠心病方面继承了童少伯的学术思想。他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机具有虚实错杂、本虚标实的特点。病变以脾胃为中心,脾胃虚弱、气阴不足为本,湿热邪毒、气滞血瘀为标。对本病的治疗宜健脾益气养阴,清热解毒,理气化瘀。健脾益气养阴药,可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并有明显的保护胃黏膜的作用。治疗大法宜脾胃同治,“补其元气,泻其阴火”。他在用四君子汤健脾益气的同时,酌情加用黄连、黄芩、连翘、蒲公英、陈皮、半夏等清热化湿以泻阴火,随证选用莪术、丹参、郁金等以清热化瘀解毒,从而达到补虚泻实。

蔡淦认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属于肝气乘脾、木旺土虚、肝脾不和,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木疏土,助其运化之功,脾土营木,成其疏泄之用,两者相辅相成。若肝木过旺,失其条达之性,横逆侮脾,失其运化之功,则腹痛泄泻。治疗应采用抑木扶土、调和肝脾的方药,经临床观察,疗效卓著。临证用方,重在疏肝理气,不忘健脾,用方柴胡疏肝散、四逆散,同时根据气郁的程度不同,选用郁金、延胡索、香附、佛手、八月札、木蝴蝶、甘松、厚朴、青皮等;合用白术、茯苓等;对于肝脾不和、肝郁脾虚的患者,肝脾同治,应用四君子汤同时,选用疏肝理气药物,平衡配伍;对于脾虚肝旺的患者,用六君子汤为主,佐以白芍等酸收药物,调气为辅。

蔡淦在冠心病的治疗中,临床表现为心胸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属中医胸痹范畴。本虚除阳虚外,尚有阴虚、气虚、气阴两虚和阴阳俱虚;标实除寒凝、痰阻之外,尚有心血瘀阻、痰热内蕴、热毒稽留、痰瘀互结和湿滞热瘀交阻等。蔡氏对于心血不足者或心脾两虚者,擅长用归脾汤加减治疗,疗效显著;对于脾虚痰浊内生、壅阻心络者,用顺气导痰汤、十味温胆汤加减治疗。其治疗应根据本虚标实的主次及病情的轻重缓急,斟酌扶正治本与祛邪治标的孰多孰少,或以扶正为主,或以祛邪为主,或补中寓通,或通中寓补,或先攻后补,或扶正祛邪并重。基于五脏相关的理论及心胃相通的学说,其治疗又有心肾同治、心胃同治、心肝同治诸法,这些方法均灵活运用于冠心病的许多复杂的兼夹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