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观理论
说完了病证结合,再来说说蔡教授的三观理论。三观理论就是整体观、动态观、平衡观。
1.整体观 整体观就是说人体是一个整体,脏腑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不能仅着眼于症状所在的脏腑。比如说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它的腹泻往往是和情志有关的,所以蔡教授就率先提出抑木扶土的方法来治疗。人体与外界环境也认为是一个整体,疾病的发生与外界环境息息相关。例如消化性溃疡、胃炎发作具有季节性特点,湿阻好发于梅雨季节等。
2.动态观 动态观就是治疗疾病时切忌一方到底,而应根据患者症状和证型的变化,调整用药,做到“药随证转”,才能取得最佳疗效。下面用一个病案来验证动态观。
患者某,男,32岁。
初诊 腹痛腹泻反复半年余,复发1周。发作时每日排便2~4次,多在餐后,排便前脐腹疼痛不适,有排便急迫感,排便后腹痛不适可缓解,粪便呈糊状,无黏液血便。精神紧张或工作压力大时容易发作。结肠镜检查未见异常。苔薄白,舌淡红,边有齿印,脉弦滑。西医诊断: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断:泄泻(肝气乘脾)。处方:肠吉泰加减。
炒白术15g,炒白芍15g,炙甘草6g,陈皮6g,乌梅12g,防风9g,柴胡9g,乌药9g。
二诊 4周后,患者每日排便1~2次,无腹痛和排便急迫感,大便不实,苔薄白,舌淡红,边有齿印,脉弦滑。辨证:脾虚失运。处方:参苓白术散加减。
潞党参15g,炒白术15g,白茯苓15g,炒薏苡仁15g,广陈皮6g,莲子肉12g,芡实12g,六神曲30,山楂炭30g。
因为第四周后,患者的中医病机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肝气乘脾变成了脾虚失运,因此治疗方剂也就由原先治疗肝气乘脾的肠吉泰改为健脾助运的参苓白术散了。说明我们在一个疾病的治疗过程中是不能一方到底的,而应根据病因病机的变化及时调整方药,使方药紧扣病因病机,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3.平衡观 蔡教授平衡观的理论基础来源于吴鞠通的“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平衡观主要体现在用药上注意药性在寒热、升降、气血之间的一个平衡,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1)补虚泻实,攻补兼施:慢性胃炎患者的病机相对复杂,寒热虚实交错在一起。慢性胃炎患者的病程周期都很长,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年,甚至十几年,而且这些疾病反复地发作,往往虚实夹杂,而且这个实里面不单单有气滞,有湿热,有寒湿,可能还有瘀血,甚至有热毒等。这时候如果单纯地用补药,或者攻泻药,都会导致阴阳失衡。如果虚实夹杂的患者单纯用一些补药,那么可能会加重这个患者的邪实,反而会导致这个患者正虚更甚。对于这种病程长久、反复发作、虚实夹杂的患者,蔡教授往往采用攻补兼施的方法。
补,就是补其元气,即补脾气。泻,主要是泻病邪。对于补,蔡教授提出补脾胃的时候一定要清疏灵动,就是在补益的时候不要妨碍胃气,不要用得太滋腻,要灵动。要用清补、疏补的药,反对庸补、滥补。
清补就是选用药性平和的药。比如说患者脾虚腹胀不是很明显,用党参、黄芪来治疗,是没问题的。但是如果患者脾虚兼腹胀,这时候如果一味地用党参和黄芪来补,则会导致气滞。如果在患者气滞比较明显的情况下,就应用清补的太子参来代替党参、黄芪。在患者气虚兼有气滞的情况下,可以用黄芪和黄精配伍使用。黄芪是补气的,黄精是补脾的,但是黄精还有宽中的作用,所以蔡教授往往把黄芪和黄精组成一个药对,这个叫补中有疏。黄芪有补的作用,黄精有补和宽中理气的作用,即疏的作用。
慢性胃病中以胃痛、胃胀最为常见,不通则痛,治疗时首先会想到疏肝理气之疏通之法。但是通不单单是理气的概念,不应该仅仅局限在气滞的方面。不通可能是气机郁滞,也可能是瘀血、湿或者痰阻等,所以这个“通”包含着疏肝、理气、活血、祛瘀、清热、化湿、祛痰等在内。蔡教授经常喜欢用柴胡、佛手、香附、广郁金、木蝴蝶一类的疏肝药。木蝴蝶这味药蔡教授在治疗胃病时很喜欢用。因为慢性胃炎患者往往伴有梅核气,经常觉得咽喉不舒服,有异物感,这往往都是功能性的。木蝴蝶这味药有疏肝理气的作用,还有利咽喉的作用,一举两得。此外胃炎经常会伴有糜烂,胃黏膜破损,而木蝴蝶还有收敛创面的作用。
理气药包括枳实、木香、槟榔、路路通等。蔡教授也比较喜欢用路路通,因为路路通一方面可以理气,另一方面有通大便的作用,而便秘也是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症状。蔡教授应用活血药,主要是用于治疗肠化、异型增生,或者胃镜下表现为黏膜粗糙,或者一些颗粒样隆起等病变。蔡教授有一个经验方莪连颗粒。莪连颗粒里的莪就是莪术,莪术油有消胀的作用,莪术本身可活血化瘀,有抗肿瘤的作用,可以治疗癌前病变。清热药蔡教授比较喜欢用黄芩、黄连、连翘、蒲公英等。连翘不仅有清热作用,还有散结的功效。蔡氏用清热药时经常会用到蒲公英。因为中医的清热药大多都是苦寒的,而且这些慢性胃炎的患者病程又很长,往往需长期服药,长期使用苦寒的药物会败胃,损伤胃气。蒲公英尽管是一个清热药,但是它不伤胃,可以长期使用,没有败胃之虞。蔡教授常用的化痰药有半夏、浙贝母、陈皮、瓜蒌等。其中浙贝母除了有化痰的功效外,还可和海螵蛸组成药对用来抑制胃酸,这个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反酸有比较明显的效果。
(2)寒热并投,刚柔相济:为什么寒性药和热性药都要用呢?这主要是由脾胃的生理特性决定的,因为我们知道脾胃的一个特性是相反相成,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正好是截然相反的。比如说这个患者脾虚,容易产生湿,那么我们往往会用一些燥湿的药,这些燥湿药往往比较苦温,长时间使用会损伤胃阴;养胃阴的药都是凉润的,但是这些凉润的药物有可能会影响到脾气,如果单纯地使用燥湿药会损伤胃阴。所以蔡教授在治疗胃病的时候要寒热并投,以免药性的偏颇对脾胃造成不良的影响,这是效仿半夏泻心汤的治疗。所以蔡教授治疗胃病的时候,寒性药和热性药都是有的。
(3)气血兼顾,通络除积: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胃为水谷气血之海,脾胃运化失常,易导致气滞血瘀。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曰:“凡气既久阻,血亦应病,循行之脉络自痹。”治疗当气血共调,注意分清虚与滞、气滞与血瘀的主次轻重,在治疗中有所侧重,以气滞为主,则重用行气导滞、疏肝理气药物,兼以延胡索、广郁金等理气活血。血瘀为主者,酌减气药,加重活血药物,如水红花子、石见穿等。气滞血瘀并重、血凝胃络成积者,予路路通、莪术、姜黄、王不留行等行气破血。
(4)升降并调,疏畅中焦:我们知道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治疗是顾及脾胃气机升降,视脾升胃降失常情况,予升阳、降气与补益、祛邪相合,使脾胃升降协调,以达中焦平衡。常用的降浊药有半夏、旋覆花、代赭石、枳壳等;升提药常予升麻、桔梗、柴胡等。
还有就是风药的应用,风药应用于脾胃病,最早是李东垣提出的,风药具有“升、散、透、窜、通、燥、动”多种特性,可祛风、胜湿、利脾气升发,常用防风、羌活等。
综上所述,在临证时要做到“明”“准”和“灵”三点。“明”就是力求明确疾病诊断;“准”就是准确辨证以明病机;“灵”就是采用三观理论灵活辨证施治。
名医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