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消法

七、消法

(一)补气活血——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中风后遗症的常用方。方中君药为生黄芪,与当归比例为20∶1,意在大补元气,气旺则血行,瘀去络通;配归尾、赤芍、川芎、桃仁、红花五味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力专善走,周行全身,配合诸药以行药力。全方合而用之,则气旺、瘀消、络通,诸症向愈。

(二)肺病治肝——咳血方

咳血方是“不用止血药而达到止血目的”“肺病治肝”的方剂,君药为青黛入肝肺两经清肝泻火,栀子泻三焦火热,凉血止血,两药合用澄本清源,治疗因木火刑金所导致的咳血,体现了“治病求本”的原则;火热灼津成痰,痰不清则咳不止,咳不止则血难宁,故用瓜蒌仁甘寒入肺,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海粉(现多用海浮石)清肺降火,软坚化痰;诃子苦涩平,清降敛肺,化痰止咳。全方共奏清肝宁肺之功,使木火不刑金,肺复宣降,痰化咳平,其血自止。

(三)刚柔相济——黄土汤

黄土汤治疗因脾阳虚、脾不统血的大便出血。方用黄土、附子热性药温阳健脾,又以阿胶、地黄阴柔补血之药,既可补阴血之不足,又能去附子刚燥之性;再用苦寒之黄芩反佐附子的热性太过。这种配伍则刚药温阳而不伤阴,柔药滋阴又不损阳,寒热并用,标本兼顾。吴鞠通称本方的用药配伍为“甘苦合用,刚柔互济法”,后世称本方为“刚柔相济”的代表方。

(四)前后分消——茵陈蒿汤

茵陈蒿汤治疗湿热黄疸,方中栀子、茵陈、大黄三药共同清热泻火,而茵陈善退黄,栀子利小便,大黄通大便,使湿热之邪从大小便而出,是为“前后分消”。全方配伍体现了“治黄三法”。即清热退黄、利小便、通大便,给湿热以出路。

(五)上下分消——三仁汤

三仁汤治疗湿温初起,湿大于热。以杏仁宣上焦肺气,使气化则湿亦化;白豆蔻畅中焦气机,芳香化湿;薏苡仁渗下焦水湿;三药合用,宣上、畅中、渗下。配伍厚朴芳香化湿,行气畅中,消痞除满;半夏燥湿化浊,散结和胃;通草、滑石、竹叶甘寒淡渗,利湿清热。共达清利湿热、宣畅气机之功。因方中君药杏仁、白豆蔻、薏苡仁均为药食两用品,针对湿邪缠绵难愈,易死灰复燃特点,可长期、慢性调理。

(六)通阳化气——五苓散

五苓散为治疗水湿内盛、膀胱气化不利蓄水证的代表方。用白术、泽泻、猪苓、茯苓淡渗祛湿,健脾制水;因其病机是膀胱气化不利,故配伍特点是以桂枝辛温通阳,内可温阳化气以行水,外则散风寒以解表,使气化水行,表解脾健,则蓄水停饮可除。

(七)温阳通滞——阳和汤

阳和汤主治阴性疮疡,与阳性疮疡不同的是只局部肿痛,皮肤不红不热,且部位较深层,如贴骨疽、鹤膝风等。方中重用熟地补血滋阴,配鹿角胶温肾助阳,肉桂温经通脉,引火归原;麻黄散肌表腠理之寒凝,白芥子去皮里膜外之痰凝。全方温阳补血、散寒通滞,犹如离照当空,阴霾自散,故有“阳和汤”之称。现在临床上手术后久不收口,属于阳虚血少者可用此方。

名师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