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用药经验

四、用药经验

慢性肾衰依其不同的临床表现,分属中医“关格”“癃闭”“虚劳”“腰痛”“水肿”等病的范畴。本病病程长,演变多,早期病变主要在脾肾两脏,随着病情的发展,可波及胃、三焦、肝、心、肺等脏腑,导致五脏六腑气血阴阳俱虚,但脾肾虚弱是发病的关键。其病变过程往往是因虚致实,实更伤正,实邪中的浊毒、瘀血既是慢性肾衰的病理产物,又是阻滞气机,导致病情恶化、脏腑衰败的重要病理因素。正虚邪实贯穿慢性肾衰的始终,“虚”“癖”“浊”“毒”相互间夹,弥漫三焦,另外正气虚弱易感外邪,使病情加剧,易于反复,从而形成慢性肾衰虚实并见、寒热错杂、缠绵难愈之顽疾。

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是一组以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为临床表现的肾小球疾病。临床特点为病程长,起病前多有一个漫长的无症状尿异常,然后缓慢持续进行性发展,可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最终导致慢性肾衰。诸多医家认为本病常由机体卫外不固,风邪、风湿等外邪乘虚而入,肺、脾、肾气化功能失调,三焦水道失畅,导致气血运行失常,水液不循常道。湿浊水毒内蕴,形成水湿、湿热、血瘀等诸多标实之证,日久而致脏腑虚损,病情虚实夹杂,缠绵难愈,并逐渐加重,甚至出现水气凌心射肺等危重证候。综合本病的病因病机,童少伯认为正虚尤以肺、脾、肾亏虚为发病之根本,脾肾衰竭、湿浊潴留为关键。因其病程缓慢发展,故在整个病程中,正气与病邪的消长导致病机的复杂性和证候多变。因此,童少伯治疗以扶正祛邪为原则,宗补虚温阳扶其正,活血攻下降其浊,根据具体病情辨证施治,分清主次,各有侧重。治疗着重在于以下几方面。

(一)益气温阳,培补脾肾,扶正固本

早期健脾益气为主,兼以益肾;后期则脾肾同补。本病病程较长,其病之早期,常因脾虚不能制水,水气泛滥肌肤而成水肿。由于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先天之本要不断地得到后天之本的补充。因此,脾虚日久必然导致肾虚。脾虚不摄,肾虚不固,则精微物质如蛋白等自小便而出。故组方遣药上,以益气健脾为先,常用黄芪、党参之品,从脾论治贯彻本病始终。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出现脾肾阳虚之象,童少伯崇尚东垣、景岳,喜用温补,临床常用大补元煎固本培元,加用人参、山药、熟地、杜仲、当归、山茱萸等。水肿寒象甚者,酌加附子、肉桂等温阳之品。到尿毒症末期,症见面色萎黄、恶心呕吐、纳呆,或神志不清,查体示心包摩擦音,舌边舌下有一大块白霜膜,童少伯喜用别直参治疗,以扶患者正气。童少伯强调补益脾肾具有平衡阴阳、调理气血的作用,以增强机体抗病修复的能力,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同时,还可调整机体免疫功能,预防各种外邪的入侵,避免诱发因素,减少病情反复。此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刺法论》)之理。

(二)活血化瘀,通腑泄浊,祛邪治标

在治疗慢性肾炎肾病型患者中西医结合常法无效的情况下,童少伯喜加用活血化瘀的中药,往往使蛋白尿迅速转阴,临床症状及肾功能化验指标明显好转,主要常用药物有丹参、当归等药物。肾性水肿患者多数在饮食上要忌盐,忌盐后患者胃纳不佳,加之脾主运化水湿,水肿虽由肾病引起,然与脾的运化功能息息相关,茯苓既健脾胃又利水祛湿消肿,故其常用。慢性肾炎水湿泛滥阶段,病起不久,正气并不虚弱,脉象滑而尚有力,但水邪壅盛,虽服温阳行水之剂,仍不能退肿,童少伯认为恐因真阳久困而损及真阴,必须峻剂攻泻,始可挫其水势,俾阴霾自散,阳气自舒。亦有病势甚急,日见危重,喘满而不能卧者,要以救标为急,亦需攻之泄浊。此时泻剂用五苓散合己椒苈黄丸加减。

(三)宣肺解表,祛除外邪,防患未然

宣肺解表法是外感表证的治疗原则,童少伯在治疗慢性肾炎时经常使用宣肺解表剂。常用方剂有射干麻黄汤、桑菊饮及越婢汤。因肺合皮毛,主通调水道,宣肺则水道畅顺,解表则使水邪从皮毛而出。解表法使用得当,既不伤正气,又可降低肌酐、尿素氮。益气解表法同样在慢性肾炎治疗过程中可使用,代表方剂玉屏风散。因为无论何种肾性水肿,感冒都是其发病的初始原因及病情复发的最常见诱因。玉屏风散能提高患者的卫外功能,从而减少感冒的发生,防止疾病复发,巩固治疗效果。

可见,以上治法以扶正祛邪为原则,补剂与泻剂辨证结合使用,随证变换,其是童少伯多年宝贵临床经验的总结。临证之时诸法可分别应用,亦可视具体病情变化数法合用,贵在灵活变通。下面介绍几个童少伯肾病验方。

1.水湿逗留方 黄芪30g,木防己9~12g,白术(麸炒)10g,椒目3~4.5g,猪苓15g,泽泻12g,姜皮4.5g,陈皮10g,带皮茯苓30g,大腹皮15g,大赤豆30g。

本方主治慢性肾炎辨证为脾阳不健,湿困中宫,水湿逗留型。适用于水肿持续数月以上尚不能减退者,或已经数次复发,本元较虚者。症见肢体水肿,小便短少(每日排量约1000ml),腹部膨大,四肢消瘦,面色微白,略有形寒,纳少便溏,舌质淡,苔薄腻或白腻,脉沉细或濡滑。本方由防己黄芪汤、五苓散、五皮饮三方加减而成。功效为益气利尿,健脾渗湿。若气虚甚者加党参15~30g,黄芪递加至90g。有大便溏泄者,用炮姜4.5g,肉桂粉3g,分2次吞服。伴胃呆作恶者,用姜半夏10~15g,草豆蔻(后下)3~4.5g。苔厚腻者,宜合胃苓汤加减。脾虚及肾,腹水持久不退者,加熟附块(先煎)4.5~9g,红参粉(吞服)4.5~9g,椒目4.5~9g,陈葫芦30g。

2.下虚上盛汤 生地9g,麦冬9g,肉苁蓉9g,巴戟天9g,枸杞子9g,怀牛膝9g,龟甲15g,生杜仲15g,桑寄生15g。

本方主治慢性肾炎辨证为肾水不足,肝阳上亢,下虚上盛型。症见面热潮红,眩晕头痛,心悸失眠,腰酸遗精,肢体微肿,舌尖与边皆红,苔薄,脉小弦带数,或弦滑带数。本方由河间地黄饮子增损而成。功效为育阴滋阳,平肝息风。若眩晕头痛甚者,加野菊花9g,石决明(先煎)15~30g,钩藤(后下)12g。目糊者加石决明15~30g,女贞子12g。伴盗汗、心悸、失眠者,加牡蛎(先煎)30g,磁石(先煎)15g,或龙齿(先煎)15g,酸枣仁9g,远志4.5g。有遗精则加用金锁固精丸。见水肿可合济生肾气丸复方加减。

3.邪退正虚汤 黄芪15~30g,党参15~30g,白术9g,当归9g,杜仲9g,枸杞子9g,牡丹皮9g,泽泻9g。

本方主治慢性肾炎辨证为脾肾虚弱、气血不足的邪退正虚型。症见面色苍白,神疲乏力,眩晕心悸,夜寐不酣,纳谷不馨,腰膝酸软,或有轻度水肿,苔薄腻,脉濡细无力或带数。本方由大补元煎衍化而来。功效为培补脾肾,益气养血。若食后作胀,舌苔较腻者,加姜半夏9g,陈皮4.5~9g,砂仁(后下)1.5~3g。如腰部酸痛严重者,加紫河车粉(吞服)3~6g。

4.正衰邪实汤 熟附块(先煎)10~15g,生大黄(后下)3~9g,党参15g,制半夏10~15g,陈皮10g,姜竹茹10g,枳实10g,茯苓15g,生甘草3g。

本方主治慢性肾炎尿毒症,辨证为肾气劳损,泄浊无权,邪滞血脉,上逆犯胃,正衰邪实型。症见神倦欲睡,面色灰暗,形体消瘦,泛泛作恶,面浮身肿,口有尿味,尿量减少或增多,苔腻,质淡胖,脉弦滑。适用于脾肾功能受到严重损害的阶段。本方由《千金方》的温脾汤和温胆汤复方化裁而成,方中附子配大黄,温里而下浊;温胆汤和胃降逆,更用生姜汁入药加强止呕之功。功效扶正降浊,和胃止呕。若用上方后,呕吐仍不止者,制半夏宜改生半夏9~15g。大便溏泄者加生姜3~5片,生大黄改制大黄5~9g。若见苔转花剥,舌淡少津或干,属气阴两虚者,则加竹茹清热和胃。另用红参或别直参(另煎代茶)3~9g。若头痛甚剧,有抽搐者,加羚羊角粉(吞服)0.3g,可每日服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