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已有成就

五、已有成就

(一)系统挖掘整理和研究石氏伤科学术思想,充实新的内涵

对于已经传承了140余年的上海石氏伤科源流进行了梳理,将第三代石筱山、石幼山的著述、医案、医话等汇集成石氏伤科经典,概括出石氏伤科的基本学术思想为:治伤识人,以气为主,以血为先,复元图本;顾及兼邪,注重痰湿,内外并重,整体调治。同时,将7位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的学术成就和15位第五代传承人的学术拓展一起汇集成册,出版了《海派中医石氏伤科》一书。

整理出版的学术专著还有《石筱山、石幼山医案合集》《石筱山、石幼山治伤经验及验方选》,后者曾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基础研究奖三等奖。

(二)创新颈椎病病机认识,规范诊治技术,优化诊疗方案

(1)系统整理研究治疗颈椎病技术——仰卧位拔伸整复手法,获上海市临床医疗成果三等奖,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入首批中医临床适宜技术推广计划项目在国内推广应用。

(2)根据石印玉提出的“筋出槽、骨错缝、气血不通、筋骨失和”为退行性颈腰椎病发病关键病机的观点,建立无创伤性家兔颈椎退变病理模型,深入研究了手法及中药的作用机制,获浙江省科技奖三等奖。

(3)建立了颈椎筋出槽、骨错缝临床评估技术方案,对石氏伤科诊治颈椎病的临床技术进行了系统整理和优化研究,形成了可操作性强的技术规范和标准操作规程,在国内外推广应用,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和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以及上海中医药科技奖二等奖。CCTV4《中华医药》栏目分别于2010 年2月3日和2012年7月27日进行了专题报道。

(三)阐释中药多靶点多环节调节骨代谢作用机制,创制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国家中药新药

(1)开展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候研究,系统研究并部分阐明了中药综合改善骨骼质量的细胞与分子生物学机制,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2)完善了体外培养破骨细胞骨吸收功能评价的技术方法,建立了相关的中药含药血清实验方法及其质量控制规范,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3)从整体效应机制和局部微环境细胞与分子调控机制两方面入手、骨内与骨外机制结合,系统阐释“补肾壮骨”防治慢性骨与关节病损的主效应机制,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及上海市医学奖二等奖。

(4)研制用于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中药新药——芪骨胶囊,于2009年获国家新药证书,成功转让并产业化。

(四)优化中医诊治膝骨关节病防治方案,拟定中医临床路径,创制国家中医新药

(1)担任全国重点专病专科协作组组长、膝痹病(膝骨关节炎)协作组组长,主持拟定膝痹病(膝骨关节炎)中医药诊治临床路径,在30余家协作组单位进行临床研究,并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11年颁布实施。

(2)研究补肾、柔肝中药对软骨细胞生物功能的影响,阐释中药修复软骨损伤的生物学机制,获中华中西医结合学会和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3)根据中医筋骨理论和临床研究实践,提出从筋论治膝骨关节炎的学术观点,拟定系列中药方剂和中医治疗技术,进行了系统的临床评价和作用机制研究,优化中医诊治膝骨关节炎方案,获得上海市中医药科技奖二等奖和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4)研制治疗膝骨关节病的新药怀珍养肝胶囊,获上海市医院自制制剂批文;研究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中药新药——芍药舒筋片,获国家发明专利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批文,并转让。

▶▶▶主讲人:万 华

女,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曙光医院名中医。1984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同年在曙光医院中医外科工作。现任曙光医院中医大外科主任、中医外科学教研室主任、乳腺科主任,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乳腺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中医乳腺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委员,中华全国中医外科学会乳腺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肿瘤学专家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外科专业委员会理事,上海市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