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
中医启蒙读物《医学三字经》最开始两句是“医之始,本岐黄,灵枢作,素问详”,意思是说中医学起源于“岐黄”。我们常听到“某人颇通岐黄之术”这样的话,就是说这个人医术很高。那么“岐黄”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传说在远古时期的中国黄土高原上,有一位被称为华夏民族祖先的大首领——黄帝轩辕氏。某天,黄帝愁眉不展地坐在那里,大臣岐伯上前问道:“大王,自从打败了蚩尤部族后,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大王为什么发愁呢?”黄帝说:“我把天下百姓都看作自己的子女,现在虽然天下安定,但是百姓时常受着病痛的折磨,令人痛心。难道是上天认为我有罪过,而降罪于我的子民吗?怎样才能使他们不受疾病之苦呢?”岐伯回答道:“大王爱民如子,实在是万民之福。其实疾病并非上天旨意,而是天地间邪气的侵扰,可以用药物和针灸等来治疗。”黄帝大喜,说:“原来先生精通医药,请你为我讲解其中的道理。”于是,岐伯开始为黄帝逐一讲解人体的生理机制、形成疾病的原因、各种治疗方法以及养生的原则等,黄帝则不断提出各种新的问题,君臣二人讨论了很久。黄帝的史官把这段君臣对话记录了下来。对于中医学来说,这是一场开天辟地的对话,这段对话后来传书于世,就是中医学奠基性的著作——《黄帝内经》。“岐黄”二字,“岐”指大臣岐伯,“黄”指黄帝,后世由此引申而专指传统中医学,也用于代称《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部是《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机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从理论上建立了中医辨证施治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黄帝问道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成编于战国时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总结了战国以前及同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成果,运用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对人体的构造、生理、病机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