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乙——儿科之圣
钱乙(1032—1113),字仲阳。原籍浙江钱塘,祖父时北迁,遂为东平郓州(今山东郓城县)人。钱乙的一生,在治学上最突出的地方,就是“专一为业,垂四十年”。
古代医家称小儿科为哑科,认为治小儿病最难。因为小儿脉微难见,诊察时又多惊啼,靠脉诊难以辨证;小儿骨气未成,形声未正,悲啼喜笑,变态无常,靠望诊了解病情也有困难;小儿不能言语,言语亦未足取信,凭问诊了解病情更难;小儿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用药稍有不当,足以使病情复杂化。钱乙在行医过程中,也深感小儿病难治。他说:“脉难以消息求,证不可言语取者,襁褓之婴,孩提之童,尤甚焉。”为了攻克这道难关,他花了将近四十年时间,直至功成业就,为我国小儿科医学专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钱乙自幼就“从吕君问医”,精勤好学,认真钻研《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等。特别是《神农本草经》,他“辨正阙误”,所下功夫很深。有人拿不同的药请教他,他总是从“出生本末”到“物色名貌”的差别,详详细细地解答。事后一查本草书,果然“皆合”。此外,他把古今有关儿科资料一一采辑,加以研究。据史书记载,扁鹊曾为小儿医,东汉卫汛著有《颅囟经》,惜已失传。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孙思邈的《千金方》,也有关于儿科病的记载。到宋初,有人托名古代师巫撰《颅囟经》二卷,谈到了小儿脉法,病证诊断和惊痫、疳痢、火丹(即丹毒)、杂证等的治疗方法。钱乙对这部书反复研究,并用于临床,收到疗效。受《颅囟经》“小儿纯阳”之说的启发,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他摸索出一套适应小儿科的“五脏辨证”法。因此,阎季忠称他“治小儿概括古今,又多自得”。
钱乙善于化裁古方,创制新方。如他的六味地黄丸,由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组成,原是张仲景《金匮要略》所载的崔氏八味丸,即八味肾气丸(干地黄、山茱萸、薯蓣、泽泻、丹皮、茯苓、桂枝、附子)的加减化裁,用来作儿科补剂。这一思路为后世倡导养阴者所借鉴。如名列金元四大家的李东垣的益阴肾气丸,朱丹溪的大补阴丸,都由此方脱化而来。因此,有人认为钱乙是滋阴派的先驱。此外,钱乙还创制了许多有效的方剂,如治痘疹初起的升麻葛根汤,治小儿心热的导赤散,治小儿气急喘嗽的泻白散,治肝肾阴虚、耳鸣、囟门不合的地黄丸,治脾胃虚寒、消化不良的异功散,治肺寒咳嗽的百部丸,直到治疗寄生虫病的安虫散、使君子丸等等,迄今还是临床常用的名方。
钱乙根据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的生理特点和“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病机特点,逐步摸索出一整套的诊治方法。在诊断上,他主张从面部和眼部诊察小儿的五脏疾病,如左腮赤者为肝热,眼内赤者为心热,目无光者为肾虚,等等。在处方用药方面,力戒妄攻、误下与峻补,主张“柔润”的原则。
钱乙经过深入钻研,摸清了小儿病诊治的规律,积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著有《伤寒论发微》五卷,《婴孺论》百篇等书,但皆散佚不传。现存《小儿药证真诀》是钱乙逝世后六年,由他的学生阎季忠(一作考忠)将他的医学理论、医案和经验方,加以搜集、整理,于公元1119年编成的。此书共三卷,上卷言证,中卷为所治病例,下卷为方剂。该书最早记载辨认麻疹法和百日咳的证治;最早从皮疹的特征来鉴别天花、麻疹和水痘;记述多种初生疾病和小儿发育营养障碍疾患,以及多种有效方剂;还创立了我国最早的儿科病历。此书为历代中医所重视,列为研究儿科必读之书。它不仅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儿科专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儿科专著。《四库全书目录提要》称其为“幼科之鼻祖,后人得其绪论,往往有回生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