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脏

一、五脏

(一)心

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五行属火。生理功能:①主血脉;②主神志。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心与小肠相表里。

《黄帝内经》把我们的身体比喻成一个国家,有国王和各个部门的大臣,他们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如果大家把各自的工作完成得好,彼此之间和谐有序,这个国家就繁荣昌盛,能够抵御外敌的侵略。五脏中,心的地位是最高的。中医理论认为,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是人身上的最高统帅,也就是《黄帝内经》所说的“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心的另一大功能是主管血脉。《黄帝内经》说“心主身之血脉”,指出心与全身血脉的关系,明确了人的血脉是由心来主导的。从解剖学上也可以看到,心就像一个泵,把血送到全身各个地方。《黄帝内经》还指出,血液在脉管内是“流行不止,环周不休”的,就是说血液在经脉中呈循环式运行,内及于脏腑,外布于肌肉。《黄帝内经》对动脉、静脉亦有一定的认识,提到了血有“出而射者”(喷射的动脉血)、有“黑而浊者”(色深的静脉血),为血液循环学说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二)肺

肺为魄之处、气之主,五行属金。生理功能:①主气,司呼吸;②主宣发肃降;③通调水道;④朝百脉主治节(淤结);辅心调节气血运行。肺上通喉咙,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肺与大肠相表里。

《黄帝内经》将肺封为“相傅之官”。相傅,相当于宰相,就是现在总理的职位吧。在身体这个王国里,肺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官。肺是心王的首席辅佐大臣,不管内外的事情都要替心想着。那它都做哪些工作呢?

提到肺,最先想到的是呼吸。《黄帝内经》说:“肺主气,司呼吸。”肺通过呼吸维持人体最基本的生命活动。“国不可一日无君”,心脏的搏动一刻都不能停。除此之外呢?我们几天不吃饭、不喝水都能生存,呼吸却是须臾不能离开的。肺一旦停止吐故纳新的工作,生命也就结束了。

肺通过鼻和皮毛直接与大气接触,敏锐感受外部季节的变化,根据变化调节身体的生理功能,使人体组织器官适应各种气候环境。肺像总指挥一样统率三军。外邪袭来,国门的侦察兵皮毛和鼻窍马上就有了反应,寒冷、喷嚏、鼻涕都是它们的求助信号。宰相肺意识到敌人来了,立即派他的地方部队——卫气作为先锋到边防线上抵抗,随后通令全国,要求“百官”认清形势,制订作战方案。卫气骁勇善战,与外邪在国门激战,这时疾病的表现在身体的表层,就是中医说的表症。要是先锋打败了,敌人攻破了防线,疾病就向内部纵深发展了。

肺的位置为五脏中最高,《黄帝内经》还赋予它另外一个称谓——“华盖”(就是古代皇帝头顶上打的黄伞),很形象地比喻它保护和遮盖心的作用。肺站得高、看得远。通过宣发作用,把由脾运来的水谷精微分配下去,滋养、润泽全身;对无用的糟粕,肺则协调其他器官通过各种途径排出体外。

肺的宣发、肃降作用:宣发,是开宣发布的意思;肃降,即清肃下降。宣发是向上向外,肃降是向下向内,这两方面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宣发可促进肃降,肃降有利于宣发。

(三)肝

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属木,主升主动。生理功能:①主疏泄;②主藏血。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里。

《黄帝内经》封肝为“将军之官”,是武将之首,全国的兵马大元帅。肝的主要功能是“疏泄”。疏是疏通,泄是开泄,肝通过调畅全身气机,使脏腑上下内外各安其所、各司其职。肝的疏泄作用发挥正常,人的心情就开朗乐观,各脏器组织就运转自如。就像是大将军要外御强敌,内平动乱,上下协调来确保国王的统治,保卫国家的安宁。

我们形容一个人生气就说此人“大动肝火”,肝的性格就如同将军一样,既勇猛善战,也好动好斗,遇到不顺心的事容易拍案而起、怒发冲冠,所以肝病易使人发怒。将军有了病,失去了约束下属的能力,于是全身气机乱窜,是由肝的疏泄功能失调导致的。

将军不好管,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有时候连圣旨都不听,所以肝火可以扰心神。本来肺属金,能克肝木,但是肝有时候反来欺负肺。武将不服文官管,就像廉颇不服蔺相如,总想找个机会挑衅一下。将相不和,则国家有难,在人体也是如此,肝火犯肺则咳嗽连连。

肝主藏血,有滋养筋脉、指甲的作用。若肝血不足,就会出现爪甲脆薄变软或是四肢抽筋、麻木。肝开窍于目,肝血不足,两目干涩,易患眼疾。

(四)脾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藏意,五行属土。生理功能:①主运化;②主升清;③主统血。开窍于口,在体合肉,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脾与胃相表里。

中医学认为,饮食由脾胃负责消化、吸收和排泄,因而称脾胃是“后天之本,生化之源”。金元时期的医学家李杲对脾胃很有研究,他根据自己和其他医家的临床经验,写出了著名的《脾胃论》。李杲认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就是说脾胃受损,消化、吸收功能就会出现障碍,人们不仅不能享受美食,身体健康会同时受到影响,各种疾病也就不招自来了。就生理而言,中医所讲的脾胃包括了消化系统的所有功能,远远超出解剖学的范畴。《黄帝内经》说“脾胃者,仓廪之官”。意思是管理粮仓的官员,我们吃下的东西都由脾胃转化为人体所能利用的物质。人没有出生之前,由先天肾精为胎儿的生长发育供应营养物质;出生后,所有的生命活动都有赖于后天脾胃摄入的营养物质。先天不足的,通过后天调养补足,同样可以延年益寿;即使先天基础非常好,如果不重视后天调养,仍然会多病减寿。所以说脾胃为后天之本,是当之无愧的能量之源。

在人体小社会里,脾胃就像能源部长,为我们的生命活动提供必需、基本的能量。经验丰富的中医在辨证治疗时,都不会忘了调理脾胃,使用药性强烈的药物时也会想着保护脾胃,这就叫作“有一分胃气就有一分生机”。

脾胃除了参与饮食的消化吸收外,还有其他很多功能。

“脾主肌肉”——脾气足,肌肉的气血通畅,皮肤丰润而富有弹性,人就有力气。脾气虚,肌肉就会无力。反之,若总是不运动,不刺激肌肉的功能,脾胃的消化能力会变差,食欲也会下降。

脾的脏面观

“脾主运化水湿”——脾虚易导致水肿。当我们的脸和眼皮浮肿时,就要考虑到脾的问题了。正因为如此,使用中医方法减肥时经常用的不是“泻”而是“补”,通过补脾的方法,把停留在体内的水、湿、痰运走,人就变得苗条。

“脾主统血”——脾有统摄血液在脉管中运行而不冲出脉外的功能。血管好比遍布全国的输油管道,当脾气虚无力统血时,这些“输油管道”就会四处“漏油”。

“脾主升清”——脾可以把吸收转化的精微物质输送至全身,特别是将清阳升到头面部,还能涌过气机维持人体内脏相对恒定于一定位置而不下垂。若脾气不升,人就会头晕、无力、大便不成形,还可能出现脱肛、内脏下垂等症状。

脾胃这么重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怎样保护它们呢?

引起脾虚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吃,二是思。不吃早饭、暴饮暴食、贪吃零食冷饮、过度节食,对脾胃都会有很大影响;有的人则可能由于紧张不安、忧虑抑郁导致脾胃虚弱。

(五)肾

肾为先天之本,藏智,五行属水。生理功能:①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②主水;③主纳气。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肛门会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与膀胱相表里。

中国民间把耳朵大作为有福和长寿的象征。传说中的很多帝王将相都是“天庭饱满,地阁方圆,浓眉大眼,两耳垂肩”。中医认为,耳廓厚大是肾气健旺的征象。《黄帝内经》说:肾主骨,生髓,髓通于脑,其华在发,开窍于目。肾气充足说明先天遗传基因好,身体健康,容易长寿。健康长寿不就是有福吗!

《黄帝内经》认为肾是生化之源,生命力源源不断从这里释放出来。肾就像国家宝库的大总管,这位大总管“深藏不露”,权力却十分了得。肾为“先天之本”,国家历代传下来的宝物“先天之精”都在它的宝库里藏着,作为国家发展的启动资金。就连人的生命源泉——水也要交到“肾大总管”手中,由它来维持调节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这就是“肾主水”的功能。

当肾藏的“精”充盛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一种物质,这种物质叫“天癸”。天癸来源于先天之精,受后天水谷精微物质的滋养,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维持男女生殖机能的物质。人进入青春期后,随着肾精的进一步积累,体内便产生天癸,于是男性出现遗精,女性出现月经。天癸的产生,标志着男女性机能开始成熟。天癸枯竭,无论男女也就进入更年期,会丧失生育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