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震亨——滋阴派创始人

八、朱震亨——滋阴派创始人

朱震亨,字彦修,生活于公元1231—1351年。元代金华(今浙江省义乌市)人,家居于丹溪,被后人尊称为丹溪翁,亦称为朱丹溪。根据多年临床实践,朱氏自创新说,自成一家之言,创立了著名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及“相火论”学说,并于杂病提出了以气、血、痰、郁辨证治疗的方法,被誉为金元四大家之一。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金匮钩玄》《本草衍义补遗》等。此外,世上流传的丹溪之书亦很多,其中以《丹溪心法》《丹溪心法附余》最具代表性,但均非丹溪本人所著,系后人据朱氏临床经验整理而成。

朱氏言火,从哲学高度阐发医理,应用于人,则人身之动,均为火之所为,并非仅指温热而言。朱丹溪的这番议论,强调了正常人体亦有火的存在,通过生命的各种活动表现出来,故其归纳为“凡动属皆火”,实则直指人体阳气。但存在于人身之火,朱氏又分为君火与相火。所谓君火,是有形之体与无形之气相互化生而成,心脏在五行属火,称其阳气为君火。相火由虚无而生,是产生人体形气之本源,寄位于肾,藏而不露,既不易衰,又不宜妄动,不同于隶属五行的心火,故称之为相火。

朱氏运用天人相应的理论,通过分析天地、日月、阴阳的状况,认为人身之阴常不足而阳常有余。因此,人身的阴精应当时时虑其不足,不能任意耗伤。若要防止阴精耗伤,就要防止相火妄动。心神要保持安宁,不为外物所惑。饮食不宜肥甘太过,以防生痰化火,生湿化热,使人身之湿热过重而耗伤阴精。总之,朱氏从病机角度强调了内伤饮食、七情等,均可使相火妄动而阴精耗伤,使人体阳有余阴不足的偏盛偏衰之象加重,从而产生各种疾病。

朱丹溪治疗热病,将虚火和实火分别对待。提出实火可泻的原则,或用黄连解毒汤,或用大黄、芒硝、冰水之类正治。对于火盛而体虚之人,认为不可骤用凉药,应用从治或反佐之法,兼用生姜之类以温散。对于火邪内郁不得宣泄之症,可以采用发散方法治疗。至于虚火,属阴虚火动,宜滋阴降火,可用四物汤加黄柏、知母之类。另外朱氏还创立了大补阴丸(熟地黄、龟板、知母、黄柏、猪脊髓)以泻火补阴。若属虚火上炎,虚阳浮越者,朱氏又提出用附子末口津调涂涌泉穴以引火归元。对于气虚而阴火盛者,可采用东垣之法益气升阳泻火,选用人参、白术、生甘草之类。

朱丹溪认为,郁是很多疾病产生的重要原因,“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朱氏将人身之郁分为六种,即气郁、血郁、湿郁、痰郁、火郁、食郁。其中,又以气郁最为关键。朱氏创立了越鞠丸以统治六郁,方中用香附治气,川芎治血,栀子清火,苍术治痰湿,神曲治食,其中以香附为主要成分。对于痰证的治疗,朱丹溪提出“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的基本法则,并针对痰的不同性质,病症的不同部位,结合体质的盛衰,加减化裁。如湿痰者加用苍白术,热痰者加用青黛、黄连、黄芩,食积成痰者加用神曲、麦芽、山楂,风痰者加用南星、白附子、僵蚕,老痰者加用海石、半夏、瓜蒌、香附等。

朱丹溪提出了“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论”,他的火热症、杂病的证治经验,对明、清医学的发展有很深刻的影响。后世医家在养阴、治火、治痰、解郁等方面的成就,与丹溪的启发是分不开的。明代诸医家,如赵震道、赵以德、王履、戴原礼诸人,均师承其学。另有虞搏、王纶、汪机、徐彦纯等亦接受其学术思想,甚至远传海外,为日本医学家所推崇。丹溪所创之学说逐渐发展成一个学术流派——丹溪学派,朱丹溪则是这个学派的首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