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六腑
(一)胆
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胆汁。
胆属木,附于肝,内藏“精汁”。精汁即胆汁,味苦色黄,来源于肝,受肝之余气而成,故称胆为“中精之府”。胆汁流泄下行,注入肠中,以助消化食物。肝胆相表里。胆气的盛衰可影响情志的变化,故而古人有胆主决断、勇怯的见解。
(二)胃
生理功能:受纳腐熟水谷,以降为和。
胃属土,主容受,为水谷之海,仓廪之官。胃上接食道,下通小肠,主受纳,腐熟水谷,古人称为“太仓”、“水谷之海”。饮食入口,经食道,容纳于胃,由胃腐熟消磨,下传小肠,其精微物质通过脾的运化供养全身。历代医家、养生家都重视调养胃气,故有“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之说。揉腹、调息可改善脾胃运化功能,摄取水谷精微营养全身。脾胃互为表里,同为“后天之本”。
胃
(三)小肠
生理功能:主受盛和化物,泌别清浊,“小肠主液”。
主泌别水谷,为受盛之官。小肠位于腹腔,上接胃,下连大肠,主要功能是将胃传下来的水谷作进一步消化,分清泌浊(清为营养精微,浊为糟粕),清者由脾输送全身濡养机体;浊者通过阑门下注于大肠;代谢剩余水液渗入膀胱,成为小便排出体外。心与小肠相表里。
(四)大肠
生理功能:传化糟粕,大肠主津。
大肠属金,主变化,为传送之官。大肠上接小肠,下端为肛门,主要功能是排泄糟粕。饮食经过脾、胃、小肠的消化吸收后,进入大肠,大肠再吸收其中部分水分,使食物残渣成为粪便,经肛门排出体外。肺与大肠相表里。
(五)膀胱
生理功能:贮尿和排尿,依赖肾的气化功能。
膀胱位于下腹,是主持人体水液代谢的器官之一,有贮藏尿液和排尿的作用。中医认为人体水液代谢通过肺、脾、肾、三焦等脏腑的作用,布散全身,被人体利用后,下达膀胱,生成尿液,通过气化作用排出体外。若气化不力,则小便不利,或成尿闭或点滴不畅。膀胱失于约束,则尿频或小便失禁。
(六)三焦
生理功能:通行元气,总司气机和气化,为水液运行的道路。
三焦为相火,分布命门元气,主升降出入,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上下左右之气,号中清之府。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上主纳、中主化、下主出,是六腑之一。三焦不是一个独立的内脏组织,而是对脏腑部位和功能的概括。上焦,指横膈膜以上部位(胸部),包括心、肺等内脏;中焦,指横膈膜以下脐以上的腹部,包括脾、胃等内脏;下焦,指脐以下的腹部,包括肝、肾、膀胱、小肠、大肠、女子胞等脏器。其中肝的部位虽然较高,但在生理和病机方面与肾关系密切,所以肝肾同属下焦。因为人体十二脏腑(含奇恒之腑)中,唯三焦最大,故有“孤府”之称。它的主要功能是主持诸气,总司人体的气化活动,是元气和水谷运行的道路。元气发源于肾,但必须借三焦的通道才能敷布周身,以激发推动各个脏腑组织的活动。因此,气化功能好,三焦通行元气、运行水谷、疏通水道的功能得以发挥,新陈代谢正常,生命健康就有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