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思想
“治未病”思想源自《黄帝内经》,历代医家乃至现代医学对“治未病”思想极为重视。根据现代医学理论,将人群的健康状态分为三种:一是健康未病态;二是欲病未病态;三是已病未传态。因此,“治未病”就是针对这三种状态,具有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施治、防微杜渐和已病早治、防止传变的作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生动地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
中医学历来重视疾病的预防。《素问·刺热篇》:“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此“病虽未发”,是指机体已经受邪,但尚无症状的阶段。这种潜病态可发展成为某种具有明显症状和体征的疾病。因而,“治未病”是指通过一定的防治手段阻断疾病发展,使潜病态向健康方向转化,属于疾病早期治疗的范围。《灵枢·逆顺》:“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对医生的治疗经验和水平提出了要求,要想成为高明的医生,要善于预防疾病,防患于未然。
根据《黄帝内经》的“治未病”思想,唐代医家孙思邈提出了“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医圣张仲景秉承《黄帝内经》《难经》之旨,在临床医学实践中贯彻“治未病”思想,在《金匮要略》中指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是运用五行乘侮规律得出的防治措施,是“治未病”思想既病防变的具体体现。
首先,未病先防,治在未病之先。在没有患病的时候,要积极预防疾病的发生。中医认为“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强调体质和生活习惯的重要性。一方面提出“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和“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养生之道;另一方面要求人们“顺应天时,天人合一”,积极消除致病因素,避免或减少六淫对人体的侵害。未病先防与现代“预防为主”的新医学模式相吻合,包含调养精神、体格锻炼、合理饮食、适时养生、科学用药等丰富内容。
其次,既病防变,治在发病之初。患病以后,要积极采取措施预防疾病加重。一般来说,病情的变化是由表入里、由轻变重、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因此,必须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转变途径,做到早期诊断、有效治疗,治在疾病发作加重之先。
最后,除邪务尽,病愈防复。所谓“愈后防复”,是指在病愈或病情稳定之后,要注意预防复发,时刻掌握健康的“主动权”。一般病人初愈后,大多虚弱,这就要求在康复医疗中,针对患者气血衰少、津液亏虚、脾肾不足、血瘀痰阻等病机特点,采取综合措施,促使脏腑组织功能尽快恢复正常,达到邪尽病愈、病不复发的目的。
结合中医“治未病”思想,将在下节为大家介绍几种强身健体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