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针灸
针灸术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针灸防治疾病的一门学科,主要内容包括经络、腧穴及刺法、灸法等疗法。针灸疗法具有适应症广、疗效显著、应用方便、经济安全等优点,普遍为人们所接受,已经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以毫针刺法为例介绍针刺之术。
1.进针法
临床上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以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其状如持毛笔,故右手称为“刺手”。左手抓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故称左手为“押手”。
(1)刺手的作用,是掌握针具,施行手法操作。进针时,运指力于针尖,使针刺入皮肤;行针时便于左右捻转、上下提插、弹震刮搓以及出针时的手法操作等。
(2)押手的作用,主要是固定腧穴位置,夹持针身协助刺手进针,使针身有所依附,保持针身垂直,力达针尖,减少刺痛和协助调节、控制针感。
具体的进针方法,临床常用有以下几种:
①指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位置的旁边;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②夹持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临床上也有采用插刺进针的,即单用右手拇、食二指夹持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使针尖露出2~3分,对准腧穴位置,将针迅速刺入腧穴;然后将针捻转刺入一定深度,并根据需要选用适当押手手法配合行针。
③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
④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针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上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等。
以上各种进针方法在临床上应根据腧穴所在部位的解剖学特点、针刺深浅和手法的要求灵活选用,以便于进针和减少病人的疼痛。
此外,也有采用针管进针的,即备好玻璃或金属制成的针管,针管长度比毫针短2~3分,以便露出针柄,针管的直径,以能顺利通过针尾为宜。进针时左手持针管,将针装入管内,针尖与针管下端平齐,置于应刺的腧穴上,针管上端露出针柄2~3分,用右手食指叩打针尾或用中指弹击针尾,即可使针刺入。然后退出针管,再运用行针手法。
2.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1)角度
针刺的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所形成的夹角。
它是根据腧穴所在位置和医者针刺所要达到的目的结合而定。一般分下列三种角度:
①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角左右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②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角左右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③平刺:即横刺、沿皮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腧穴等。
(2)深度
针刺的深度是指针身刺入人体内的深浅度数,每个腧穴的针刺深度不同,在此仅作原则介绍。
①体质:身体瘦弱者,宜浅刺;身强体肥者,宜深刺。
②年龄:年老体弱者及小儿娇嫩之体,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③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④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总的来说,针刺深度以既有针感,同时又不伤及脏器为宜。针刺的角度、深度关系极为密切,一般来讲,深刺多用直刺,浅刺多用斜刺或平刺。对天突、哑门、风府等穴以及眼区,胸背和重要脏器如心、肝、肺等部位的腧穴,尤其要注意掌握好针刺角度和深度。不同季节,对针刺深浅也有影响,应予以重视。
3.得气
“得气”是针刺治疗过程中的感觉,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病人对进针后的针刺感觉,又称针感。施术者根据针感掌握手法操作,以达到有效的刺激程度。
二是施术者手指对针刺入皮肤以后的感觉,又称手感。施术者根据手感去寻找、调整针感,使针感达到治疗疾病所需要的程度。
(1)针感
针感是指从进针开始到出针为止的全过程中所发生的感觉。
由于刺激部位与组织结构、个体感觉差异及对感觉的形容不同,可反映出各式各样的针感,这些针感不但产生于针刺的局部,还会向其他部位传导。
(2)手感
手感是医生在刺针过程中,针尖经过和遇到的各种组织的感觉,从中得知针尖刺到的是何种组织;也指进针过程中病人的针感,包括针感的性质和强度。医生根据手感调整针感,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总之,得气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当这种经气感应产生时,医者会感到针下有徐和或沉紧的感觉,同时患者也会在针下出现相应的酸、麻、胀、重等甚或沿着一定部位、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导的感觉。若无经气感应而不得气时,医者会感到针下空虚无物,患者亦无酸、麻、胀、重等感觉。
4.行针
行针亦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以及进行补泻而实施的各种针刺手法。行针的基本手法,是针刺的基本动作,常用的有以下两种:
(1)提插法
是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使针在穴内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针从浅层向下刺入深层为插,由深层向上退到浅层为提。至于提插幅度的大小、层次的有无、频率的快慢以及操作时间的长短等,应根据病人的体质、病情和腧穴的部位,以及治疗目的而灵活掌握。
(2)捻转法
是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以右手拇指和中、食二指持住针柄,左右来回旋转捻动。至于捻转角度的大小、频率的快慢、操作时间的长短等,应根据病人的体质、病情和腧穴的特征以及治疗目的,灵活运用。
以上两种基本手法,既可单独应用,也可相互配合运用,在临床上必须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握,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