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络学说
1027年,北宋著名医学家、翰林院医官及太医局教授王惟一,研制出两具真人大小的铜人。为什么他要制作这两个铜人呢?
原来,自从晋代皇甫谧写成《针灸甲乙经》之后,许多人开始学习经络和穴位知识,但是只依靠文字描述或简单的平面图,想准确地找到穴位谈何容易! 王惟一在太医局从事培养医生的工作,对实际教学中使用的针灸图很不满意。经过反复思考,他决定设计一个铜人模型,在上面标明穴位与经络走向。但铸铜人既需人力,又耗物力,于是他将自己的想法向皇帝奏明。宋仁宗很快就批准了,由政府组织当时最好的铸造佛像的尼泊尔工匠进行加工。当王惟一与工匠们讨论铸造问题时,一位老师傅说:“王医官,这个实心铜人又重又费料,不如改成空心的吧。”这个建议给了王惟一很大的启发,他想:既然做成空心的,何不再加上五脏六腑,让它更像个真人呢。就这样,经过多次改进,两具针灸铜人终于在1027年铸造成功。当时正是天圣年间,所以又称为“天圣铜人”。
铜人与真人一般大小,姿态端正,躯体四肢共有十二断片,可以拆拼。体腔内装配有五脏六腑,连膈膜、脉络也十分清楚。铜人体表刻有经络和腧穴,共有穴位354个,每个穴位都是中空的小孔。可以向铜人体内灌入水或水银,然后用蜡涂封,使铜人外表光洁,看不见穴孔。考试时让学员取穴试针,若刺中穴位,则水随针出;若取穴不准,针会扎不进去。这种方法生动直观,很受大家欢迎,铜人模型也被称为中国医学史上的第一部教学用具。
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以古代的针灸、推拿、气功等医疗实践为基础,经过漫长的总结提炼,并结合当时的解剖知识和脏象学说,逐步上升为理论的。经络系统由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络脉、经别、经筋、皮部和腧(shù)穴等组成。经络沟通于脏腑、组织、器官与体表之间,将人体联结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各部分的功能活动得以协调和平衡。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的意思,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的主干,是人体这座城市中的交通主干道。络,有“网络”的意思,是经脉的细小分支,纵横交错,遍布全身,就像城市中的小街道、胡同。经络是看不到的,就像无线电一样。针灸时你能感觉到信号在经络里的传输,那个信号就是流动着的“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