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中医药王
孙思邈(约581—682),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州区)人,唐代医学家。孙思邈从小多病,为筹汤药费用几乎荡尽家财,但他又非常聪明,坚持攻读经史百家和医学等科学知识。孙思邈一生淡泊名利,隋文帝曾征召他为国子监博士,唐太宗要授他爵位,唐高宗让他做谏议大夫,他都谢绝了,他的志向是做一名济世活人的医学家。
孙思邈除手不释卷地学习医学著作外,还特别注意向民间寻求经验,广泛搜集单、验方。他坚持预防为先的原则,坚持辨证施治的方法,认为人若善摄生,当可免于病。只要“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体形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并提出“存不忘亡,安不忘危”,强调“每日必须调气、补泻、按摩、导引为佳,勿以康健便为常然”。他提倡讲求个人卫生,重视运动保健,提出了食疗、药疗、养生、养性、保健相结合的防病治病主张。
孙思邈还很重视研究常见病和多发病。如山区人民由于食物中缺碘,易患甲状腺肿大病(俗称粗脖子),他就用海藻等海生植物和动物的甲状腺来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他对脚气病做了详细的研究,首先提出用谷白皮煮粥常服可以预防,该药物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效果很好。孙思邈还总结出治疗痢疾、绦虫、夜盲等病症的特效药方。孙思邈亲自采集药材,研究药物性能。他认为适时采药极为重要,早则药势未成,晚则药势已竭,依据丰富的药学经验,确定出233种中药材适当采集的时节。
孙思邈非常注重医生的道德修养,“大医精诚”被奉为医德规范,强调医生要把病人的痛苦当成自己的痛苦。有人来请出诊,不管昼夜寒暑,不怕路途艰险,不顾饥渴疲劳,要一心赴救。他认为医学是广大精微的事业,只有刻苦钻研,精勤不倦,才能成为真正的医生。孙思邈主要著作为《备急千金要方》30 卷和《千金翼方》30卷,其他还有《千金髓方》《福禄论》《摄生真录》《枕中素书》《会三教论》《太常分药格》等多种,均佚失。孙思邈对医学的巨大贡献,使他受到人民群众的爱戴,被奉为“药王”。
他创立了从方、证、治三方面研究《伤寒杂病论》的方法,开后世以方类证的先河。《千金要方》是我国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各科,理、法、方、药齐备。《千金要方》是对方剂学发展的巨大贡献,书中收集了从张仲景时代直至唐代的临床经验,历数百年的方剂成就,显示出孙思邈博极医源的精湛医技。后人称《千金方》为“方书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