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黄芪
又名膜荚黄芪、东北黄芪、内蒙黄芪。
【采收加工】春、秋二季采挖,采挖时尽量保全根,严防伤皮断根。散开晾晒,晒至表面出现皱纹时,在天晴太阳下先搓第一遍;后将其整齐码放,用塑料布盖严放2~3d,使芪条发热糖化后,开始搓第二遍,搓时须将芪条搓直;后整齐码放成堆,用塑料布盖严,放2~3d,使芪条轻微发热后,晒干。
黄芪花
【性状】本品呈圆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较粗,长30~90cm,直径1~3.5cm。表面淡棕黄色或灰棕褐色、有不整齐的纵皱纹或纵沟。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新面纤维性强,并显粉性;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及裂隙;老根中心偶呈枯朽状,黑褐色。气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
【性味与归经】甘,微温。归肺、脾经。
【功能与主治】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半身不遂,痹痛麻木。
【炮制】除去杂质,大小分开,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潮,防蛀。
【附方】
1.黄芪建中汤:黄芪l5g,大枣10个,白芍15g,桂枝、生姜、甘草各10g,饴糖50g。黄芪等六种药材煎水取汁,入饴糖待溶化后饮用。(《金匮要略》)
功用:黄芪、大枣、甘草补脾益气,桂枝、生姜温阳散寒,白芍缓急止痛,饴糖补脾。用于气虚里寒,腹中拘急疼痛,喜温慰,自汗,脉虚。
2.黄芪补肺饮:黄芪30g,麦冬15g,五味子、乌梅各6g。煎水取汁,以蜂蜜调味。
功用:黄芪补肺益气、固表,五味子补肾敛肺,乌梅助五味子敛肺止咳,麦冬养阴润肺。用于气虚阴伤,自汗口渴,咳嗽不止。
3.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30g,赤芍、桂枝各15g,生姜10g,大枣10个。煎汤饮。(《金匮要略》)
功用:本方重用黄芪补气,鼓舞气血运行。以赤芍活血行滞,桂枝温通血脉。用于气虚血滞,肌肤麻木,肢体疼痛,半身不遂。
生黄芪饮片
【食疗方】
1.参芪大枣粥:黄芪15g,党参10g,大枣30g,粳米100g。黄芪、党参水煎取汁,与后二者一同煮粥食。
功用:黄芪、党参补脾益气。用于脾虚气弱,体倦乏力,自汗,饮食减少,易于感冒。
2.芪苓鲤鱼汤:黄芪50g,茯苓30g,鲤鱼1尾。鲤鱼洗净,黄芪、茯苓以纱布包扎,加水同煮。以生姜、盐调味,饮汤吃鱼。
功用:黄芪补脾益气、利尿消肿,茯苓利湿补脾,鲤鱼滋养补脾、利湿。用于脾气虚弱,水肿,小便不利、或有蛋白尿;亦用于老人体虚气弱,小便点滴不畅。
3.黄芪山地粥:黄芪30g,山药100g,生地黄15g。黄芪、生地黄水煎取汁,山药研为粉末;将前汁煮沸,频频撒入山药粉,搅匀,煮成粥食。
功用:黄芪、山药补气益脾,生地黄养阴清热,三者均能降血糖。用于糖尿病,气虚阴亏,口渴口干,尿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