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洪——急症先驱

五、葛洪——急症先驱

葛洪(283—343),字稚川,号抱朴子,人称“葛仙翁”,丹阳句容(今江苏省句容县)人。晚年隐居于广东罗浮山中,既炼丹、采药,又从事著述,直至去世。对他的一生,明代陈嘉谟在《本草蒙筌》中引用了《历代名医像赞》的一首诗来概括:“隐居罗浮,优游养导,世号仙翁,方传肘后。”但这只说出了他炼丹采药、隐逸求仙的一面。其实,他是古代鼎鼎有名的科学家,在医学和制药化学上有许多重要成就,在文学上也有许多卓越的见解。他的著作,约有五百三十卷,大多散佚,流传至今的主要有《抱朴子》和《肘后救卒方》。

葛洪治学严谨,几十年如一日,自经史百家到杂文短章,广泛涉猎。葛洪不但重视书本知识,而且重视实践经验。他叔祖葛玄,在吴之时,炼丹学道,有一套本事,曾授给弟子郑隐。葛洪知道后,就去拜郑隐为师,把那套本事学了过来。到了广东,他又拜南海太守鲍靓为师。鲍靓精于医药和炼丹术,见葛洪虚心好学,年轻有为,不但把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还把精于灸术的女儿鲍姑也嫁给了他。

葛洪在向书本和同代人学习的同时,特别注重对客观事物作深入细致的观察,这是他在学术上有所发现的重要条件之一。《肘后方》记载了他对各种病症长期观察的结果,其中有许多是医学文献中最早的记录。例如,书中记载了一种叫瘈犬咬人引起的病症,病人非常痛苦,只要受到一点刺激,听到一点声音,就会抽搐痉挛,甚至听到倒水的声音也会抽风,因此,有人把这种病叫作“恐水病”。葛洪首创应用狂犬脑组织敷贴患者创口上,治疗狂犬病的方法(狂犬脑组织含有抗狂犬病物质,到19世纪法国巴斯德才作了实验证明)。书中对天花(天行斑疮)症状、结核病(尸注、鬼注)等的记载,都是医学文献中最早的记录。他不仅明确记载了病状和发病过程,而且还准确无误地指出它们的传染性。所以,称他为“传染病学专家”,一点也不过分。他以青蒿绞汁治疗疟疾的经验,成为今日青蒿素抗疟药发明的原因。葛洪治学除了重视读、问、看外,还十分重视实验,这充分表现在他对炼丹术的研究上。葛洪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成果,把炼丹术具体化、系统化了。他在罗浮山,日夜厮守丹炉,进行了许多实验,表现出孜孜不倦地求实精神。

根据《抱朴子·内篇》记载,葛洪曾做过汞与丹砂还原变化的实验。他在书中说:“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丹砂,又名朱砂,就是红色的硫化汞。将它加热后,分解出汞(水银),汞与硫化合,又生成硫化汞。这可能是人类最早用化学合成法制成的产品之一,是炼丹术在化学上的一大成就。葛洪还在实验中发现了多种有医疗价值的化合物和矿物药。至今,中医外科普遍使用的“升丹”、“降丹”,正是葛洪在化学实验中得来的药物。葛洪的炼丹术,后来传到西欧,成为制药化学发展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