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 目标识别
特征级融合的目标识别算法目前都是基于模式识别的方法,可分为统计模式识别、句法模式识别、模糊模式识别、人工智能方法。统计模式识别、句法模式识别这两种方法比较成熟,发展得较早,但是自身缺点很多,现在用得较少。后两种方法目前都是研究的热点,应用也较多,由于模糊模式识别和人工智能方法都允许样本有较大的缺损、畸变,目前这两种方法都在积极的探索中。
(1)统计模式识别
统计模式识别又称统计决策法,它的理论基础是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其主要方法包括线性分类、非线性分类、贝叶斯决策、聚类分析等分类方法,是发展较早、也比较成熟的一种方法。为此而引入鉴别函数,由特征矢量计算出对应于各类别的鉴别函数值,通过鉴别函数值的比较实行分类。其主要优点是比较成熟、能考虑干扰噪声等影响、识别模式基元能力强;缺点是对结构复杂的模式抽取特征困难、不能反映模式的结构特征,难以描述模式的性质,难以从整体角度考虑识别问题。
(2)句法模式识别
句法模式识别也称为语言学方法、结构方法。句法模式识别的方法是用简单的子模式组合描述一个模式,更简单的子模式的组合又可描述子模式,结构描述最终得到一个树形,模式基元就是在底层的最简单的子模式。在句法模式中选取基元就是目标识别中选取特征。对模式提供紧凑并反映其结构关系的描述就是基元的要求,并且抽取可以用非句法方法。重要的结构信息并不包含在基元本身。模式描述语句就是一组基元与基元的组合关系形成模式的描述,类似于语言中词组合成为短语和句子的作用,而词是用字符组合而成的。语法来指定基元组合成模式的规则。一旦基元被鉴别,识别过程可通过句法分析进行,即分析给定的模式语句是否符合指定的语法,满足某类语法的即被分入该类。
(3)模糊模式识别
面对甲、乙两类归属问题,传统的二值逻辑模式,对样本A或者属于甲,或者属于乙。Zadeh在1965年提出模糊集理论,将传统的二值0和1的逻辑模式转化为逻辑(0,1)区间,此种对事物刻画的模式改变了片面、单纯的通过事物内涵描述其特征的方式,并且提出了综合事物内涵与外延性态的数学模型,构建了隶属度函数。模糊逻辑面对甲、乙两类归属问题,认为A既属于甲,又属于乙,判断两者归属的结果是根据A在甲、乙两类中的隶属度即归属程度不同。模糊模式识别与普通的模式识别方法相比,具有客体信息表达更加合理,信息利用充分,各种算法简单灵巧,识别稳定性好,推理能力强的特点。模糊模式识别思想方法对解决模式识别问题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如何建立隶属度函数是模糊模式识别的关键,但是如何建立比较合理的隶属度函数目前还是难点,是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模糊统计法、模糊分布法、二元对比排序法、相对比较法和专家评分法等是目前的主要方法。这些方法虽然具有一定的客观规律性与科学性,也已经开始应用并取得巨大成果,但建立时也需要人为的主观因素,因此怎样建立准确合理的隶属度函数还需要进一步摸索出合理的、普适的理论和方法。
(4)人工神经网络识别
人工神经网络是模拟动物神经系统的某些功能,采用软件或硬件的方法,建立了许多以大量处理单元为节点,处理单元间实现(加权值的)互联的拓扑网络,进行模拟,称为人工神经网络。这种方法可以看作是对原始特征空间进行非线性变换,产生一个新的样本空间,使得变换后的特征线性可分。同传统统计方法相比,其分类器是与概率分布无关的。人工神经网络的主要特点在于其具有信息处理的并行性、自组织性和自适应性,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联想功能以及容错性能等,在解决一些复杂的模式识别问题中显示出了其独特的优势。
人工神经网络是一种复杂的非线性映射方法,其物理意义比较难解释,在理论上还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在设计上,网络层数的确定和节点个数的选取带有很大的经验性和盲目性,缺乏理论指导,网络结构的设计仍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在算法复杂度方面,神经网络计算复杂度大,在特征维数比较高时,样本训练时间比较长;在算法稳定性方面,学习过程中容易陷入局部极小,并且存在欠学习与过学习的现象,范化能力不容易控制。这些也是制约人工神经网络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