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摄影构图
所谓摄影构图,是指被摄对象在画面中占有的位置和空间所形成的画面分割形式,其中包括光、影、明暗、线条、色彩等在画面结构中的组合关系。摄影构图从不同角度可以分为不同类型:动态构图和静态构图;规则构图和不规则构图;封闭式构图和开放式构图等。
上述概念和类型划分针对的是静态的照片摄影,而电影是一种动态的摄影,摄影机常常在运动,被摄主体也经常处于动态之中,机械地分析某一剧照的摄影构图在电影鉴赏中似乎意义不大。但实际上,许多影片仍然有自己的摄影风格,这种风格是影片为了表达特定情绪,营造特定氛围,或者传达特定思想而作的艺术选择和加工。此外,一部影片在不同的场景中会选择不同的摄影构图。例如,主人公心情平和,情绪稳定时,一般会选择规则构图或静态构图;主人公情绪激动,或处于某种未知的危险状态时,一般会用动态构图或者不规则构图。
摄影构图的最初目的是为了把构思中典型化了的人或景物加以强调、突出,从而舍弃那些一般的、表面的、繁琐的、次要的东西,并恰当地安排陪体,选择环境,使作品比现实生活更高、更强烈、更完善、更集中、更典型、更理想,以增强艺术效果。在电影中,摄影构图除了还原场景,交代情节,更多的是为了体现一定的艺术追求,完成情感表达或主题构建。因此,分析一部影片的摄影构图也是揭示影片主题、理解人物情绪的途径之一。
封闭式构图是把框架之内看成一个独立的天地,追求画面内部的统一、完整、和谐、均衡等视觉效果。封闭式构图比较适合于要求和谐、严谨等美感的抒情性风光、静物的拍摄题材,有利于表达严肃、庄重、优美、平静、稳健等感情色彩。
开放式构图在安排画面上的形象元素时,着重于向画面外部的冲击力,强调画面内外的联系。表现形式一是画面上人物视线和行为的落点常常在画面之外,暗示与画面外的某些事物有着呼应和联系;二是不讲究画面的均衡与严谨,不要求画面内的形象元素完成内容的表达,甚至有意排斥一些或许更能完整说明画面的其他元素,让观众获得更大的想像空间;三是有意在画面周围留下被切割的不完整形象,特别在近景、特写中进行大胆的不同于常规的切角处理,被切掉的那部分自然也就留下了悬念;四是显示出某种随意性,各种构成因素给人一种散乱而漫不经心的感觉,似乎蓦然回首的一瞥,强调现场的真实感。开放式构图适合表现以动作、情节、生活场景为主的题材内容,尤其在新闻摄影、纪实摄影中更能发挥其长处。在开放式构图中,观众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化为主动的思考者,是对观众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参与能力的充分信任。
动态构图是指影视画面中的表现对象和画面结构不断发生变化的构图形式,这是区别于图片摄影构图的一种重要构图形式,也是影视构图最常用的构图形式。动态构图可以详尽地表现对象的运动过程以及对象在运动中所显示的含义,以及动态人物的表情。而且,动态构图在同一画面里,主体与陪体、主体和环境的关系是可变的,有时以人物为主,有时以环境为主,主体可变成陪体,陪体也可变成主体。
在影视创作中,静态构图是用固定摄像的方法(机位固定、镜头光轴固定、镜头焦距固定)表现相对静止的对象和运动对象暂处的静止状态,是观者的视点、视线处于固定的情况下注视对象的一种心理体现,宜于把握对象体积、空间位置及对象和环境的关系。静态构图与绘画、照片构图有共同之处,不同之处在于影视可以表现其时间过程。
规则构图是为了使画面达到均衡、稳定,或者具有特殊美感等效果而约定俗成的一些构图方式,如九宫格构图、十字形构图、三角形构图、黄金分割法构图、对角线构图等。与之对应,不规则构图则体现为无章法、随意性的反构图规则和画面处理,经常表现为不是在每一个画面中有意识地利用造型因素突出主体或趣味中心,就是在电影中借助镜头承上启下流畅的连续性来表现主体对象,表现形式有倾斜构图,陪体占据突出位置,水平线不处于黄金分割点等等。不规则构图如果运用得当,可以用来表现主人公异常的精神状态或渲染某种情调气氛,在现代电影中使用较多。
下面几张剧照说明了不同类型的摄影构图的特点:
图1来自《阿甘正传》(1994,导演罗伯特·泽尼吉斯),场景是阿甘和珍妮在历经了多年的波折与苦痛之后,终于结婚。在整个场景中,摄影机的运动比较舒缓,构图也比较规则,甚至有许多封闭式构图。图1就是一种规则构图、静态构图,也是一种封闭式构图,渲染了一种宁静温馨的氛围,画面的信息量全部在框架之内,并用V字型的规则构图来引导观众视线的聚焦(新郎新娘)。
图1
图2
图2是阿甘在中国“文革”时期与中国运动员打乒乓球的场景,这同样是一种静态构图、封闭式构图和规则构图,强调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刻板、僵化。画面内的元素对称分布,既是为了使画面均衡、稳定,也是为了在政治层面强调一种对等。此外,画面属于十字型构图,以横线为主,并让毛主席像居于画面的中心点和最高点,形象地还原了当时的政治环境。
图3是阿甘在心灰意冷之后珍妮却突然回来,阿甘惊喜不已的场景。这个画面显然是开放式构图,因为珍妮只出现了头部的一部分,这样,阿甘的视觉重心就在画面边缘甚至画外,这种构图突出了珍妮对于阿甘的重要性,阿甘和观众的全部注意力都放在画面左边。同时,珍妮与阿甘没有分享同一个画面,也是两人最终不能分享一段完整人生的暗示。
图4是阿甘和布巴刚来到越南战场,遇到丹中尉,三人一边走一边谈的场景,这是动态构图,人物和摄影机都处于运动状态之中。
图3
图4
从上述几幅剧照可以看出,摄影构图并不仅仅是记录、还原场景那么简单,也不仅仅是为了突出主体,交代环境或动作,而是有一定的艺术构思,符合特定的情绪、氛围和主题表达需要。
此外,摄影构图还应尽可能地实现一定的形式美感,使观众得到审美的愉悦。例如,按照黄金分割的原则,主体一般不要居中,而应处于画面三分之一的地方。同理,在一个画面中,色调和布光也应在可能的条件下实现黄金分割点的分布,从而实现色调与光线的过渡与变化,使画面不显得单调或平淡。此外,当一个画面要处理不同景深的物体或者画面中物体数量比较多时,要尽量实现主体与陪体之间的主次分明、错落有致,并使画面的重量处于均衡的状态。
图5来自《十月围城》(2009,导演陈德森),画面中的人物没有居中,而是处于黄金分割点上,引导了观众的视线方向。此外,人物脸部与画格形成了一定的角度,从而避免了平淡。在色彩和光线的设置上,该画面也注意了变化,明亮部分和阴影部分,褐色、红色、灰色处理得较为均衡,褐色的主色调又与人物表情相呼应,强调了画面刚毅的整体情绪。同时,开放式构图的处理突破了画框的边界,使观众渴望知道画面之外的内容。
图5
图6
图6的构图方式与图5类似,它来自《沉默的羔羊》(1991,导演乔纳森·戴米),是史达琳去其中一个受害女性家中找线索时在拨打电话的场景。在这个画面中,黄金分割点的选择使画面左边成为留给观众的一个窗口,这个窗口放置的受害女性的照片不仅使画面达到了均衡,更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剧情信息:照片上天真烂漫的女性已经成为野牛比尔的祭品,而另一个女性(史达琳)正在为照片上的女性(也是为自己)复仇。
因此,掌握摄影构图的一些常识,既可以从专业的角度细致地分析一幅幅剧照,了解摄影师在画面中想强调什么、暗示什么,也可以从一部影片整体的摄影风格中窥得影片的形式风格、主题内涵、情感基调。
在摄影构图中,景深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艺术因素。所谓景深,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景深范围,即处在不同距离上的被摄对象在底片上能获得清晰影像的空间范围。在景深范围之内的景物影像清晰,超出景深范围之外的景物影像模糊不清。景深的大小与下列条件有关:光孔越小,景深越大;物距越远,景深越大;光孔与物距相同时,短焦距镜头的景深大于长焦距镜头;二是指电影画面中处在不同距离上的景物层次,是电影中纵深场面调度的一种方法。
在技术上,运用景深的形式有两种:一是全景深,运动对象在纵深空间中变化景别(走近或远离摄影机)或是人物有层次地被安排在画面的不同深处,都可获得清晰的影像(图7,图8)[2];二是将画面空间划分为“清晰区”与“模糊区”去表现处在不同空间位置上的人物,形成如前景人物清晰,后景人物模糊的影像,或交替地用焦点处理前景人物及后景人物(图9,图10)[3]。在后一种情况下,将焦点校正在某景物上,由这一景物向近处延伸至最近清晰景物的范围称为前景深,由这一景物向远处延伸至最远清晰景物的范围称为后景深。
景深在表现形式和审美价值上,都丰富了划分空间和时间的分切镜头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是电影艺术中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表现手段。
图7
图8
图9
图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