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位和角度

第三节 机位和角度

“机位”是电影创作者对摄影机拍摄位置的称呼,也是影片分析中对摄影机拍摄点的表述。机位的选择是影片导演风格中最为重要的语言形式,也是电影隐藏的叙事形式,不仅呈现了影片的叙述视点、叙述立场,也暗示了创作者的创作态度甚至影片的情感基调。

具体而言,电影中的机位有如下含义:

1.机位就是视点,决定我们从一个什么样的角度看到影片叙事的发展。

2.机位就是构图。由于机位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画面效果和构图效果。

3.机位就是调度,每一个机位反映了导演在空间上、在调度上是如何完成电影叙事的。

4.机位体现了导演的叙事方式。有的导演在镜头转换中,镜头变化的幅度比较小。有的导演在镜头转换中,镜头变化的幅度比较大。有的导演机位变化比较有规律,有的导演则表现出更大随意性。

可见,机位是一个大的概念,具体到摄影机的拍摄位置,也抽象到影片的叙述视点和叙事方式。在分析影片时有必要分析该影片的机位特点,如有些影片中摄影机的位置比较低,形成一种平等的交流,平和的注视(《城南旧事》);而有些影片中摄影机的位置比较高,形成一种俯视众生的权威感,有时也有一种上帝般的悲悯感。

对于一些多叙事视点的影片来说,机位有时也代表了叙述者的视点,影片呈现的情节内容被认为是该叙事者所见证或经历。如影片《罗生门》(1950,导演黑泽明),对于一宗谋杀案,影片让四个叙述者来叙述,四人从各自的立场和利益出发,对武士被杀作出了不同的描述与还原。影片为了制造叙述者亲历或见证的假象,在叙述者讲述这一事件时尽量按照其视点来设置拍摄角度、场面调度,甚至构图方式(图21,图22)。这样,每一次叙述都显得有所不同,每一次呈现的视角和内容也有所不同,从而使每一次叙述都带上了主观情绪色彩,与客观真实有一定的差距。

图21

图22

图23

再如影片《公民凯恩》,生前与凯恩关系密切的五个人在凯恩死后回忆并评价凯恩。五人身份、地位的不同,在凯恩不同的人生阶段与凯恩有接触,导致他们的评价各不相同,每人都只看到了凯恩性格的某一方面。他们作为观察者,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视野和不同的认识。影片在选择了不同的叙述者之后,也基本确立了机位,观众只能拥有与叙述者一样的视域,只能与叙述者一样看到凯恩的某一方面(图23)。这样,部分机位也带上了叙述者的情感色彩,其构图方式、场面调度方式、角度,都在印证着叙述者的情感立场和道德立场。

对于普通观众来说,机位可能过于宏观或抽象,角度则显得具体和实际得多。因为,无论是纪录、还原场景,还是构图,第一步要考虑的往往是摄影机的角度,摄影机的角度有时隐含了创作者的情感态度。

摄影角度,指摄影机拍摄时的视点,即构图时运用摄影取景器观察、选择而确定画面的拍摄位置,由拍摄距离、拍摄方向和拍摄高度三个因素决定。在这三个因素中,拍摄距离的变化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景别;拍摄高度的变化则会产生仰角度、俯角度、平角度三种摄影角度。

仰角度,又称“仰拍”,摄影机镜头视轴偏向视平线上方的拍摄方式。在仰角度中,景物的地平线在画面中处于下部或下部画外,仰拍地上景物时,近处景物高耸于地平线上,十分醒目突出,后景物被前景遮挡,得不到表现,有净化背景的作用。仰角镜头常被用于表现崇高、庄严、伟大的气势(图24),有时也用来过滤背景,产生类似“真空”的环境。

俯角度,又称“俯拍”,摄影机镜头视轴偏向视平线下方的拍摄方式。俯角镜头常被用来描述环境特色,有时也用来营造压抑、低沉的气氛,处理群众场面时可产生壮观宏伟的气势。而且,由于“居高临下”的俯看,俯角镜头在呈现悲剧性场面时天然具有一种上帝般的视角(图25)[4],如果再加上高速摄影(慢镜头),会营造出一种强烈的悲悯气氛。

平角度,摄影机处于与人眼相等的高度。平角度镜头因接近人眼的平视而产生画面平稳的效果。一般来说,一部影片中平角度的镜头占大多数,这是因为摄影机要制造取代观众眼睛的假象,观众似乎通过摄影机真切地看到了银幕上的场景(图26)。而且,平角度代表一种平等、亲和的姿态,在呈现两个身份、地位相当的人物时,彼此的视线镜头一般用平角度。

图24

图25

从拍摄方向而言,拍摄角度还包括正面角度、侧面角度、斜侧角度和反拍。有时,不同的拍摄方向也流露了创作者不同的情感色彩。例如,正面角度:显得庄重、正规,易于较准确、较客观、较全面地表现人或物的本来面貌。侧面角度:显得活泼、自然,它是一部影片中用得最多的角度。背面角度:显得含蓄、丰富、神秘,一些神秘人物出场时往往就用背面角度。

图26

图27

图28

图29

正面角度指摄影机处于被摄体的正面方向,表现被摄对象正面特征。正面角度均衡稳重,容易产生对称效果(图27)。侧面角度指摄影机处于被摄体侧面方向,主要表现被摄对象侧面特征,勾勒被摄对象侧面轮廓形状(图28)。斜侧角度,指摄影机处于被摄体的正面和侧面之间的位置,既表现被摄对象部分正面特征,也表现其侧面部分特征,可造成鲜明的立体感和较好的透视效果(图29)。

反拍,也称“反打”,处于前一个镜头拍摄方向的反面或反侧面的角度。以拍摄人物为例:前一镜头从正面拍摄,后一镜头从反面或反侧面拍摄,往往把后者称为反拍或反打镜头(图30,图31)[5]。由于反拍镜头可以拍摄对象的另一面,在一组镜头中可以起到对比、暗示、强调和渲染的作用。在拍摄人物的视点镜头时,前一个镜头从正面角度表现人物在注视画外,后一个镜头呈现人物注视的内容或对象,后一个镜头也称为前一个镜头的反打镜头。

图30

图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