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套层结构
当影片采用“戏中戏”的形式来结构情节时,就形成了套层结构,即在“故事”之中,还有由此“故事”派生出来的另一个不同时空的故事。如《法国中尉的女人》(1981,导演卡雷尔·赖兹)、《滚滚红尘》(1991,导演严浩)、《阮玲玉》(1992,导演关锦鹏)等。乍一看,套层结构与叙述分层很相似,其实两者有着根本性区别:叙述分层中下一个叙述层次的叙述者是由上一层提供的,几个层次之间有着清晰的叙述视点来源;套层结构的叙述者都是“大影像师”(编剧、导演、摄影师),下一个套层由上一层衍生出来,但下一个套层的叙述是独立的,其叙述者并非来自上一层。例如,《法国中尉的女人》中,上一个套层是一个摄制组在拍摄一部叫《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影片,两位男女主角在拍戏之余堕入婚外情;下一个套层则是他们拍摄的《法国中尉的女人》的戏。两个套层的叙述视点都是全知全能的,没有明显的人称叙述者,都由影片的创作者展开故事,因而这并不是叙述分层。
当然,套层结构和叙述分层有类似的地方,就是这几个层次之间应该形成类似“对话”的关系,从而丰富并深化影片的主题表达。《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现代时空的故事是一对男女演员在拍戏,男演员陷入婚外情中不可自拔,女演员却在戏份杀青之后翩然离去,显得异常轻松;这对男女演员拍的戏却是一个维多利亚时代的故事,讲一对男女如何在严苛的社会背景下冲破重重阻力,终于结合在一起。由是,两个套层之间就形成了“对话”关系:维多利亚时代的男女主人公可以在不自由的社会语境中追求自由的爱情;现代时空下的男女主人公却在自由的时代语境下追求生理上的愉悦,而没有勇气或毅力追求真正的爱情。这样,影片明显表达了一种“时代的退化”的感慨,即现代人缺乏对爱的真诚,对爱的执着,以及追求真爱的勇气与担当。
关于电影情节的结构方式,当然还有很多更为现代、更为先锋的形式。而且,电影情节的结构方式代表了一种思维方式,甚至折射了创作者对世界的一种认识方式,或者就是主题的一种外显方式(如碎片化的结构方式对应漂泊动荡、碎片化的世界与人生),但我们需要明确一点,结构方式不是独立存在的,也不应成为炫技的一种手段,而应该是根据主题、题材、类型等要素确定情节的展开方式。或者说,如果一部影片的结构方式不能对主题表达产生积极的意义,那么这种结构方式就未能与题材、情节、主题融为一体,而沦为自以为是的炫耀和空洞虚荣的摆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