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情节的结构方式

第四章 电影情节的结构方式

无论一部影片采用什么样的叙述方式,或者情节结构方式,单一情节的发展顺序却是亘古不变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也有人将这个顺序描述为三幕式结构:建置——对抗——结局,或者“冲突律”:平衡——平衡被打破——恢复平衡。无论采用哪一种命名方式,其核心要素没有变,都涉及到最基本的“冲突设置”,即本来平静的生活因外力的破坏或者内在的欲望而无法再保持平静,主人公需要通过积极的努力去使生活恢复平静或者达到令自己更满意的平静。在这条情节发展的链条中,最关键的就是那个“平衡被打破”的点,我们可以用“情节拐点”来称呼。换言之,在“情节拐点”出现之前,主人公的生活是平静的,甚至是满意的,这个“拐点”出现之后,主人公才无法再心平气和,而是必须奋发有为,积极行动,从而使情节在冲突中走向高潮。

“情节拐点”的出现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外力,一种是内力。所谓“外力”,是指主人公的生活本来很平静,甚至很满足,但某种不可预知的外力,或者某种邪恶势力强行破坏了主人公生活的平静,由此主人公必须有所行动,使生活回到正轨。如影片《守法公民》(2009,导演加里·格雷)中,男主人公的生活本来很安稳,但两个劫匪杀害了他的妻子和女儿之后,正常的生活秩序就被打破了。更关键的是,由于司法腐败,其中一名真凶只判了十年有期徒刑。因此,男主人公必须复仇,以告慰妻子和女儿,并使司法公正得到实现。还有《飓风营救》(2008,导演皮埃尔·莫瑞尔)中,男主人公的女儿在法国被绑架之后,男主人公的生活平静就被打破了,他单枪匹马,前往法国营救他的女儿,这正是使生活恢复平静的一种努力。

至于“内力”,是指主人公对现有的生活感到不满意,或者生命中出现了一种令人激动的欲望目标,他必须努力去追逐这个欲望目标,才能使内心满意。如影片《百万宝贝》(2004,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中,女主人公的生活本来可以波澜不惊的,即一辈子做女招待,孤老终生,或者找一位平常的丈夫,渡过平常的一生,但是,女主人公心中有一个不可遏制的拳击梦。因为这个梦想,她的生活无法再甘守平庸,她必须去追求更高层面的价值实现。

有了“外力”或“内力”,影片创作者在设置“情节拐点”时还必须意识到,主人公必须是一个主动型的人物,才有可能在生活被改变之后产生积极的行动决心和行动能力。我们还可以根据影片的题材、类型来选择改变现状的不同力量。如果一部影片想突出外在的动作性,选择“外力”是合适的;如果影片想刻画真实的人物性格,就应该着眼于人物内在的欲望动机。

同时,影片创作者还要注意“情节拐点”出现的时机。一般来说,这个“拐点”不应太晚出现,否则就会使情节拖沓,节奏沉闷。在一部90分钟时长的影片中,“拐点”至少应在前10分钟之内出现,从而有足够的时间来表现“拐点”出现之后人物的反应、行动,以及结果。当然,“情节拐点”的出现也不应显得仓促。如果在人物背景、人物处境、人物性格都不清晰的情况下就出现“情节拐点”,观众容易对接下来人物的选择与行动感到困惑。

关于情节展开的方式或者说讲述方式,这是一个有关电影叙事学的问题。一般来说,我们会遇到如下几种电影情节的结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