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叙述分层
关于叙述分层,简单来说就是一部影片中有多个叙述者,这些叙述者不处于同一个时空,而且下一层的叙述者是由上一层所提供的。我们一般将篇幅最多的那个时空称为主叙述层,为主叙述层提供叙述者的就是超叙述层,由主叙述层提供叙述者的就是次叙述层。
例如,影片《泰坦尼克号》就存在一个叙述分层:现实时空是一艘打捞船在打捞泰坦尼克号上的珠宝,其中的一张画引起了老年露丝的注意,她来到这艘打捞船上,向众人讲述了84年前那段感人的爱情故事。影片的叙述分层是这样的:
超叙述层:老年露丝看到那张被打捞上来的画,触景生情,向后人讲述84年前的爱情故事。
主叙述层:84年前,露丝和杰克在泰坦尼克号上意外相逢,并狂热相爱,在生死一线间不离不弃。
很多观众不明白,影片为什么要设置一个现实时空,并由现实时空引出84年前的爱情故事,为什么不用全知视点直接从84年前开始讲述?其实,叙述分层的出现,对影片在情绪渲染、主题表达方面产生了积极的意义。至少,由老年露丝来讲述那个爱情故事,有一种亲历者的历史真实感和沧桑感;同时,老年露丝一直珍藏着那条海洋之心的钻链,并将之抛入大海,证明了“真爱永恒”的主题,即那份爱情超越了物质,超越了生死,超越了时空;再次,现实时空里那艘以财富攫取为目的的打捞船,正可以成为露丝超越财富的爱情观念的一个反衬,不仅证明了84年前那份爱情的高贵,更证明了现实时空里真爱的匮乏,从而可以使84年前的爱情成为贫瘠现实的一种滋养。
有时,部分电影会让成年叙述者用旁白方式来回忆往事,这也构成了叙述分层。这时,超叙述层是叙述者在回忆往事,主叙述层是叙述者所经历的往事。如果叙述者在超叙述层里并没有显身,而是用旁白的声音出场,这种叙述分层就很难在几个层次之间形成对话关系,也无法有效地丰富、拓展影片的主题内涵,最多是通过旁白的语调为回忆染上一种沧桑或温馨的情绪色彩,或者在某些人物出场、某些事件发生时通过旁白进行背景介绍、抒情或者评价。而且,以叙述者不显身的方式来设置叙述分层要保持一种叙述的克制,不可将本应通过画面和动作来交代的信息全部由旁白来代劳,也不可抒情泛滥,冲淡了观众从画面和细节中自己能感受、体会到的情绪内涵。最后,旁白的情绪、语调应该有一种整体设计,以呼应影片的情感基调。
关于叙述分层,有一个经典的例子,就是日本影片《望乡》(1974,导演熊井启)。《望乡》的叙述结构是这样的:
超超叙述层:三谷小姐去马来西亚寻访山打根8号娼馆旧址。
超叙述层:3年前,三谷小姐在日本千草一带遇到老年的崎子婆婆,并与她相处了一段时间。
主叙述层:崎子婆婆向三谷讲述她年轻时被迫到马来西亚做妓女,并受到伤害、侮辱、欺骗的故事。
次叙述层:崎子婆婆当年遇到菊子小姐,菊子小姐向众姐妹讲述她对男人、婚姻和人生的绝望。
在这个叙述分层中,影片保持了叙述视点的严谨性,即叙述范围基本不超出叙述者所知、所见的限度,让观众产生一种叙述的逼真性,默认叙述事件对于叙述者的亲历性。当然,产生叙述的逼真性并非叙述分层所追求的全部目标,叙述分层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各个叙述层次之间产生对话关系,进而丰富、深化影片的主题表达。
《望乡》揭示的是特殊的历史时期对日本妇女的伤害,但这个主题只需要将崎子婆婆的经历按照线性发展的顺序还原出来就可以实现,根本不需要设置三谷小姐的视点。影片之所以要将崎子婆婆晚年的人生经历和遭遇全部置于三谷小姐的视点之下,其实有着更为深远的主题考虑。
在超超叙述层,我们看到的是日本的现代女性三谷,她美丽、知性、独立,这是一种更为自由,更有尊严和价值的女性生存状态,这正好可以和崎子婆婆年轻时不自由、没有尊严和价值的生命状态形成对比,从而证明历史的进步、日本社会的进步,女性地位的提高,从而反衬日本那段黑暗历史对女性的伤害。
在超叙述层,三谷和崎子婆婆居住在一起,影片有机会带领观众看到崎子婆婆贫困、孤独,被儿子儿媳排斥,被村民疏远的生存状态。这又从一个侧面证明,历史境遇虽然改观,但那种根深蒂固的歧视和排斥并未因社会进步而被肃清和根除,它依然在伤害这些曾经受过历史伤害的卖春女。而且,三谷在一个夜晚差点被一个男人强暴,这个男人的理由就是反正崎子婆婆当年就是一个卖春女,三谷小姐应该也不会拒绝卖春。这个细节,除了证明歧视和伤害的根深蒂固,也表达了创作者对社会进步的质疑:女人的痛苦除了来自历史的摆布,更来自男人的欺骗、侮辱,以及未能随着历史进步而消失的歧视与偏见。
在崎子婆婆对她卖春生涯的讲述中,以及她提到的菊子小姐的故事中,我们发现,男人的冷酷和欺骗、社会的歧视与偏见才是对这些女性最大的伤害。而这一点,在现实时空里依然存在。因此,影片没有盲目乐观地陶醉在历史进步的阳光中,而是通过三谷小姐的视点,看到了历史变迁背后的阴霾以及挥之不去的社会冷漠、偏见、歧视。这些内容,离开了叙述分层,是很难实现的。
长期以来,我们对电影叙述结构的意义认识和重视不够,实际上,叙述结构决不是一个外加的辅助性因素。叙述结构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一般都与当时的社会文化主潮相一致。这样,对叙述结构的考察就不再是纯形式的分析,而是与电影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和意义生成机制一脉相通的文化解读。事实上,任何一种叙述结构必然与特定的文化心理结构及意识形态观念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探讨叙述分层的形态与意义,就是努力将叙述结构的分析与影片的主题内涵表达结合起来,寻求解读影片的新视野,乃至窥得各种叙述分层方式的选择与运用中所暗含的时代讯息、文化讯息。
但我们也必须意识到,电影的叙述分层并非绝对必要,相反,有许多电影努力追求的正是叙述者的隐身,造成一种现实生活像是在观众面前自然展开的假象。因为,刻意的叙述分层容易影响叙事的流畅性,或者说使故事呈现不同程度的断裂感。更何况,有时在叙述分层中出现的叙述视点跳转,还容易使观众在接受时有拒斥感。例如,在以当事人的回忆构建叙述分层时,下一个叙述层次中突然变成了全知视角,这将是对这一叙述层次整体情绪氛围的一种破坏。
因此,叙述分层不应仅是起到装饰作用,当各个叙述层次之间无法形成有效的对话或补充关系,或者对于营造整部影片的特定情绪没有意义时,这样的叙述分层仅是一次拙劣的叙事技巧卖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