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色 彩

第五节 色 彩

我们一直有一个误区,觉得只有在彩色电影中才需要关注“色彩”。实际上,黑、白、灰也是三种色彩,在黑白电影中,色彩的问题同样是一个艺术问题。当然,在彩色电影中,色彩的作用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呈现,它不仅在视觉上对影片的故事内容和人物性格的塑造是一种直观的表达,在情绪上也是视觉的心理暗示。

分析色彩,我们先要介绍色彩的三种属性,即色相(色别)、明度(亮度)、纯度(饱和度)。色相指色彩的相貌、长相,是色与色之间的主要区别,如红、橙、黄、绿、青、蓝、紫等。明度,指颜色的明暗、深浅,消色中的白色明度最大,黑色明度最小,其他颜色中黄色明度最大,蓝紫色最小。饱和度指某一颜色与相同明度的消色(黑、白、灰)差别的程度,即颜色的鲜艳程度或纯净程度,一种颜色中黑、白、灰的成份越少,则该颜色越鲜艳,越饱和。

在一部影片中,常常会有一种色彩基调,即以一种颜色或几种邻近颜色为主导,使全片呈现某种和谐、统一的色彩倾向(或翠绿,或砖灰,或橙黄),从而赋予影片以或明快或压抑或庄重等总体气氛,这实际上也是定义影片色调的一种方式。也就是说,包括色相在内,如果一部影片在冷暖、明度(亮度)、纯度(饱和度)这几个要素中,某种因素起主导作用,我们就称之为某种色调。具体而言,按冷暖分为暖色调(红色、橙色、黄色)、冷色调(绿色、蓝色、黑色)、中间色调(灰色、紫色、白色),按明度分为亮调和暗调,按色相分为蓝色调、绿色调、红色调等,按饱和度分为饱和色调(高调)和不饱和色调(低调)。

在色调之外,我们还需要了解影调的概念。所谓影调,指画面的明暗层次、虚实对比和色彩的色相明暗等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在色调之外综合考虑画面的光线明暗、反差等因素,是造型处理、画面构图、烘托气氛、表达情感的重要表现手段。摄影画面由于影调亮暗和反差的不同,通常以亮暗分为亮调、暗调、中间调;以反差分为硬调、软调、中间调等多种形式。

按照人的视觉感受和文化习俗等因素影响,不同的色彩在影片中有着一些约定俗成的象征意义。例如,红色象征着生命、血、朝气蓬勃、爱情、暴力、革命等,黄色象征阳光、欢乐、温暖、享乐等,绿色象征着生长、生命、青春等,紫色象征着高贵、牺牲等,蓝色象征着冷静、平和、纯洁、高雅、忧郁、浪漫等。当然,这些色彩的象征意义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不同风格的影片、不同场景中都可以有变化和调整,不可一概而论。

图32

在电影,色彩的运用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色调,如影片《红高粱》(1987,导演张艺谋)以红色和黄色为主,使影片具有一种野性、狂欢、强悍的阳刚之气(图32);第二种是局部色相,即在画面中突出某一具体物象的颜色,以获得创作者的暗示、隐喻、象征意味。影片《蓝色》(1993,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就常在茱莉的生活中设置局部蓝色,尤其是那个蓝色的吊灯(图33),投射了茱莉对于过去的伤痛体验与痛苦回忆。同时,影片中蓝色的局部色相,也勾勒出茱莉如何体认自由之艰难的心路历程;第三种是黑白片、彩色片交替出现,影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1972导演斯·罗斯托茨基)、《辛德勒的名单》(1993导演斯皮尔伯格)、《我的父亲母亲》(1999)都有“现在——过去”的片段交替,两个时空不同的色彩设置,流露了导演不同的情感取向。

图33

图34

图35

一般来说,当影片中出现“现在——过去”两个时空时,“现在”时空会用彩色,“过去”时空用黑白。因为,“过去”总是对应着“褪色的回忆”。如影片《辛德勒的名单》就有两个时空,一是和平时期,二是大屠杀时期。影片对大屠杀时期用了黑白,除了因为它是一段“历史”,更因为这段历史太过灰暗、冷酷、绝望,用彩色来表现像是对犹太人经受苦难的一种亵渎(图34)。有了黑白的对照,和平时期的彩色才显得弥足珍贵,这是一种劫后余生的欣慰,是回归正常生活的喜悦,是心有余悸的感慨(图35)。

前苏联的著名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有三个时空:一是二战前五位女兵的爱情与婚姻生活;二是战争期间她们的战斗与牺牲;三是在片头片尾出现的战后和平时期。依照常理,影片对于战争期间的场景用了黑白,战前和战后的和平时期用了彩色。但是,战前战后两个时期的彩色是有差别的。女班长丽达回忆战前生活时,以白色为主色调,而且是一种非常饱和的白色,属于亮调(图36)。显然,这种白色经过了人物的主观加工,象征了战前生活的和平、宁静、纯洁、美好。依照这个原则,影片在呈现其他四位女兵回忆中的战前生活时,都注意这种主观色彩的运用,按照人物的情绪来设置具体的色调(图37,图38,图39,图40)。有了战前和平时期的彩色作对比,战争期间的黑白就凸显了一种历史纪录片的真实感,以及一种冷峻残酷的历史感(图41)。至于战后和平时期的画面,从整体而言并不属于暖色调,也不属于亮调,但在局部色相上突出了饱和的红色和黄色,使整个画面的色调变暖了许多,而且这两块暖色调和周围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与对比,使画面具有绚丽多彩的意味(图42)。

图36

图37

图38

图39

图40

图41

图42

可见,当影片中有现实时空和过去时空时,常常根据人物不同的情绪和主题表达的需要来设置色彩,但并非一成不变地将“过去”处理成黑白。如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也有两个时空,现实时空是儿子回家为父亲奔丧,回忆时空是儿子想起了父亲与母亲的那一段初恋。影片在现实部分用的是黑白,回忆部分用的是彩色。因为,现实部分是一场葬礼,加上又是冬天,天气阴冷,人物心情灰暗,黑白色正好符合这种心情(图43)。回忆部分是一场热烈、浪漫、坚贞的初恋,且是通过儿子的视角来回忆,过滤了“过去”的痛苦因素,只存留了美好的部分,暖色调的彩色恰到好处(图44)。而且,这样的色彩设置还体现了影片的主题表达:在一个功利、冷漠的年代里,再也没有父亲母亲那种热烈、浪漫、坚贞的爱情了,那种爱情只能是我们回忆中,心底里永恒的一抹暖色,值得我们永远回味和渴望。

图43

图44

通过色彩的设置和运用,电影艺术创作把主观情感、理念、意图灌注其中,色彩成为最具表现性和叙事功能的一种表现手段,创作者可以运用色彩进行交代、强调、暗示、提醒、评述。简而言之,色彩可以表情达意。此外,色彩也可以传递象征意蕴,如《辛德勒的名单》中的红衣小姑娘身上的那一抹红色,就象征了生命和希望,象征了人类的良知和正义(图45,图46)。

图45

图46

在影片《泰坦尼克号》(1997,导演詹姆斯·卡梅隆)中,色调也有一个变化过程:泰坦尼克号准备起航时,是暖色调,是亮调,烘托了当时其乐融融的氛围,也是所有人物情绪高涨的一个具象化表达(图47)。接下来,在杰克和露丝相识相爱的大部分时间里,影片都是用暖色调,甚至是亮调,这种暖色调在他们站在船头迎风飞翔的时刻达到了最高点(图48)。在那个镜头里,他们沐浴在桔黄色的光线中,非常温馨和浪漫。但随着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画面的色调顿时变冷变暗,在灯光全部熄灭时画面被令人绝望的蓝色、黑色笼罩(图49)。通过对《泰坦尼克号》的分析,我们发现,色彩的运用可以非常自然地营造气氛,强化意境,这是色彩运用的第三个作用。

图47

图48

图49

图50

而且,有时色彩还不满足于这种配角的地位,它希望以更加强势的方式出现在影片中,参与影片的造型,甚至充当影片的一个角色。例如影片《黄土地》(1984,导演陈凯歌),其中的黄色就不仅是表情达意,或象征,或营造氛围,它根本就是一个角色。在许多画面中,人物不值一提,大块的黄褐色才是画面的主角,它演绎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也呈现了在这块黄土地上生存的人们身上的因袭重负(图50)。因此,参与造型、充当角色,是色彩在电影中的第四个作用。

可见,在运用色彩时,创作者要尽可能地保持色彩的整体倾向,包括整部影片、部分场景的色调设置,也包括主要人物的造型选择等方面,不能使色彩设置显得随意和混乱。同时,在分析电影中色彩的意蕴表达时,我们不能陷入过分机械或过分主观的陷阱。具体色彩的功能和作用有一定的规则,但所有的规则都可以被打破,关键要从影片的主题表达、人物塑造和情感氛围的需要出发。最后,电影中的色彩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还需要光线、构图等元素的完美配合才能整体性地实现创作者的艺术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