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灿烂的日子》:青春成长的阵痛与迷茫

《阳光灿烂的日子》:青春成长的阵痛与迷茫

虽然从1994年至2010年,姜文只执导了四部影片,但每一部影片都代表了中国电影的极高水平,而且这四部电影只有在中国大陆的政治文化语境中才能得到最全面准确的解读。在这四部影片中,姜文的造型从一个青春躁动的少年,到一个善良得近乎愚昧的农民,到一个挣扎于理想与现实巨大反差中无所适从的教师,到一个在理想除魅后如浪漫骑士般恣意与孤独的土匪,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给中国的历史与现实留下了深远的回响。

纵观姜文的四部影片,流露出某些具有延续性的精神气质,那是挣扎于理想与现实巨大反差中的痛苦无望,是“宏大叙事”落幕后个体的失重,是对不同时代中国人个体心灵史和精神状态的细腻描摹。这种对自己的艺术追求和艺术理想的执着,与世界电影史上许多导演有了精神上的沟通与共鸣。例如,杨德昌有着对现代都市生活的一贯关注和对复杂叙事技巧的特殊喜好,黑泽明有着对于“个人决断下的人道主义”的不懈追求与痛苦反思,希区柯克则冷静又不乏戏谑地注视着现代人的焦虑与失常。在这些导演身上,我们感受到“作者导演”的魅力,他们在影片中书写着内心真实的痛苦与希冀,期待与失落,放弃与坚守。

1994年,姜文从一名优秀演员转型做导演,出手不凡,《阳光灿烂的日子》像是横空出世,在票房和艺术上都取得了不俗成绩。《阳光灿烂的日子》虽然被视为“青春片”经典,但姜文的本意似乎不是关注“青春成长的残酷物语”,而是通过一群少年在特定年代的阵痛与迷茫来颠覆、质疑、缅怀那个“火红的年代”。观众如影片中的马小军们一样,在事过境迁之后再去遥望那个“革命时代”,会清醒地看到其中的荒唐可笑、虚伪做作、僵硬刻板。但是,注目于当下的冷漠、功利、虚无,“革命时代”的那种热情乐观,怀着理想信仰的单纯明朗,似乎又变得异常温暖亲切。这正是姜文内心情绪的隐晦表达,也与大多数观众的心声暗通款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