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光 线
在电影中,光线同样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元素。在一部影片拍摄之初,摄影师常常会有总体的光线设计,如主要光线的方向、色光的运用;人物主光和副光的亮度或照度之比;光线的性质(软光或硬光);表现的时间(日景或夜景);景物亮度的设置以及光线的分布,最高亮度、最低亮度和基准亮度的控制点。可以说,光线设计是摄影创作构思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影响摄影造型、画面影调和影片基调的重要因素。
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一部影片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光位,即构成被摄对象一定造型效果的光线角度(包括水平角与垂直角)。光位是在确定的拍摄方向条件下,围绕着被摄对象做不同位置的照明而变化的。在摄影的光线处理中按水平方向分为:顺光、顺侧光(斜侧光)、侧光、侧逆光、逆光;按垂直方向分为:顺顶光、顶光、顶逆光、脚光(前脚光、后脚光)。
顺光,亦称“正面光”,光线投射方向和摄影机拍摄方向相一致的照明。顺光时,被摄体受到均匀照明,景物的阴影被景物自身遮挡住,影调比较柔和,能隐没被摄体的表面凹凸及褶皱,在画面的构成上没有明显的明暗光线关系,景物及被摄体的立体感完全依赖于自身轮廓形式(图51)[6]。因此,顺光易于较完整地交待一个平面形象或者细节,但处理不当会有平淡感,缺少变化。
侧顺光,又称“斜顺光”,光线投射水平方向与摄影机镜头光轴成水平角45°左右时的照明。在摄影艺术创作中常用作主要的塑型光。这种光线照明能使被摄体产生明暗变化,很好地表现出被摄体的立体感、表面质感和轮廓,并能丰富画面的明暗层次。
侧光,光线投射方向与拍摄方向成水平角90°左右的照明(图52),受侧光照明的被摄体,有明显的明暗面和投影,对景物的立体形状和质感有较强的表现能力。
侧逆光,亦称“反侧光”“后侧光”,光线投射方向与摄影机拍摄方向大约成水平角135°时的照明(图53)。被侧逆光照明的景物,大部分处在阴影之中,景物被照明的一侧往往有一条亮轮廓,能较好地表现景物的轮廓形式和立体感。
逆光,亦称“背面光”,来自被摄体后方的照明,由于光线从背面照明,只能照亮被摄体的轮廓,所以也称为轮廓光(图54)。逆光有正逆光、侧逆光和顶逆光三种形式。在逆光照明下的景物大部分处在阴影之中,只有被照明的景物亮轮廓,使这一景物区别于另一景物,并能层次分明。逆光能很好地表现大气透视效果,在拍摄全景和远景时,往往采用这种光线,使画面获得丰富的层次感。有时,强烈的逆光,会使被摄对象异常突出,显得可怕,柔弱的逆光则容易使被摄对象神秘动人。
图51
图52
图53
图54
顶光,来自被摄体上方的照明。在顶光照明下,景物的水平面照度大于垂直面照度,因为景物的亮度间距大,缺乏中间层次(图55)。在顶光下拍摄人物,会产生反常的、奇特的效果,如人物的前额发亮,眼窝发黑,鼻影下垂,颧骨显得突出,两腮有阴影。顶光包括三种类型:顺顶光、顶光和顶逆光(图56)。
图55
图56
图57
图58
脚光,由下向上照明人物或景物的光线(图57,图58)。在人物前方的称为前脚光,这种照明形成自下往上的投影,产生非正常的造型,常被用来表现画面中光源的自然照明效果;或是用作刻画特殊的人物形象、特殊情绪、渲染特定气氛的造型手段;也可作人物面部的修饰光使用。在人物背后的脚光称为后脚光,这种光线照射女性的头发时,有修饰和美化的作用。
关于光线在影片中如何参与造型,表达情绪,塑造人物,营造氛围,甚至使被摄物具有戏剧化的效果,《末代皇帝》(1987,导演贝托鲁奇)提供了极佳的范例。影片为了形象地呈现溥仪的现实处境和心理状态,在溥仪出场的时候几乎都用了侧光、逆光或侧逆光,他的脸部常常被光线分割成阴阳两面,这是为了暗示溥仪不自由的状态,以及他内心的阴影(图59,图60,图61)。在1924年离开紫禁城时,溥仪脸上第一次没有用侧光,而是用顺光呼应他重见天日的欣喜(图62)。但到了天津和满洲,他的脸马上又被侧光包围,说明他再次陷入外界和内心的阴影之中(图63,图64)。在战犯管理所,他更是从未远离这种阴影(图65)。溥仪晚年重回乾清宫时,影片仍用一个侧逆光来表现仰望龙椅的溥仪。这次用光更像是对溥仪一生的概括:他的一生只有那么一点光亮,其余部分全是阴影,这些阴影或来自于现实秩序和历史情境,或来自于他内心的欲望(图66)。直到溥仪与守卫的儿子谈话时,他的脸上才没有用侧光。确实,在生命的暮年,是非荣辱都已不重要,他这时只是作为一个普通的老人在与一个孩子谈话,他的生命已重获澄静,因而用了顺光(图67)。
图59
图60
图61
图62
图63
图64
图65
图66
图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