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后 记
从2006年秋天我开始接触大学公共影视课程,至今已十年了。在这十年里,我从胆战心惊地讲授《影视剧艺术》,到“挥洒自如”地开设《当代电影美学》《中外电影比较研究》《微电影编剧的方法与实践》,确实完成了一种成长,甚至一种嬗变。我从一个电影的初学者成为一个电影研究者,并在电影评论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本《光影之魅:电影鉴赏的方法与实践》正是我这十年来在电影评论方面的部分总结。
除了正文中的十个电影文本细读,本书还附了八个电影评论,评论兼顾了影像分析和宏观论述,没有故弄玄虚,也没有流于粗浅和浮泛,而是能够深入影像文本的内在肌理,兼论影片的主题、情节、人物、表演、剪辑等多个方面,使读者在具体的影片分析中掌握电影的各种元素,以及这些元素如何作用于影片整体。
这本书的主要章节完成于2011年的暑假,那真是一段充实而紧张的日子。有时,我要花两天时间一个镜头一个镜头地观赏一部电影。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可一旦有新的发现和体悟,那种欣喜和成就感又非常人能理解,那是一种与导演完成精神上的沟通与对话的奇妙过程。每观看完一部电影,我的观影笔记就有两万字以上,然后又要花四至五天撰写影评的初稿,然后再逐字逐句地修改、调整,最终定稿大概需要两周。
2016年3月,在沉淀或者说等待了五年之后,我又重新修改这本书,将这几年的研究和教学心得补充进去,使体例更为完善,部分论述更为完备,算是对自己在复旦大学执教十年的一个总结与纪念吧。
有必要说明的是,第十章《〈阮玲玉〉:艺术传奇女性悲歌》,第十一章《〈海角七号〉:落魄人生的奇迹演出》中的部内内容曾被选入《电影名片十五讲》(厉震林主编,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2011年)。而且,《海角七号》的电影音乐分析是与陈寅老师合作的,《让子弹飞》的电影音乐分析是与陈瑜老师合作的,相关论文《〈海角七号〉:落魄人生的奇迹演出》发表于《中国艺术教育》2010年1期,《〈让子弹飞〉:恣意喧闹背后的寂寞苍凉》发表于《中国艺术教育》2011年2期。此外,《〈花木兰〉:中国式英雄的成长与加冕》发表于《电影新作》2010年1期,《〈太极侠〉:中美文化的碰撞与反思》曾被选入《资本·文化中国电影的破与立新世纪中外合拍片研究》(厉震林主编,中国电影出版社2015年)。在此,对上述出版单位及期刊社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来,这本书原计划要写十六部影片,但写完十部以后,我觉得身心疲惫,没有信心去面对接下来的浩大工程。在这十部影片中,中国以外的影片只有两部:《蓝色》和《末路狂花》,这无论如何是一个遗憾。确实,要用细读的方法来分析外国影片更为困难一些,因为你无法确定字幕翻译是否准确,也不可能深入全面地了解影片背后的民族文化心理、历史传统和风俗习惯,这必然会对影片的理解造成一定的偏差。于是,我选择了专注于华语电影,这不仅是因为没有语言障碍,也是因为我致力于让读者领会电影鉴赏的基本方法和分析一部影片的基本过程,至于具体选择哪些影片,倒真的比较其次。
如果读者能在认真观摩本书涉及的十部影片之后,先自己试着进行分析,再仔细阅读本人的影评,我想不仅会对影片的理解更加深入,注意许多微妙之处,更可以在电影鉴赏水平方面完成一种飞跃。
另外要注明的是,本书截取了许多图片作为分析的例证,本意是希望为读者提供更为直观生动的“图文并茂”的论述效果,并真正体现电影的光影魅力,但由于出版经费的限制,尤其因为原图的像素达不到出版的基本要求等因素,图片不仅被缩小到极致,尺寸和比例也很难和原图保持一致,而且很多图片变成黑白之后,其实已经难以让读者领略其中的光线、色彩等更为细致的元素。因此,这些图片只能作为一种阅读的调节和最基础的引导作用,更为细腻丰富的观影体验,还得借助高清的电影资源才能获得。在此,也向所有出现在本书中的电影制作单位、导演及全体创作人员表示感谢!
本书的出版要感谢我的恩师周斌教授,他带领我进入了影视文学这个研究领域,并在各方面对我加以扶持、鼓励、帮助,使我得以在电影教学和科研方面慢慢起步。同时,要感谢复旦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孙晶女士,她的热情支持使本书能够高效而顺利地完成各项出版工作。此外,还要感谢复旦大学中文系2015级博士生胡小兰同学对本书的协助。
当然,本书还有许多疏漏之处,部分专业术语也未必完全准确,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2011年10月初稿
2016年5月第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