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现代:近代中国历史书写的重构》简介
《反思现代:近代中国历史书写的重构》这本书是由.黄克武著创作的,《反思现代:近代中国历史书写的重构》共有79章节
1
序:回首来时路
我在1985年进入“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1993年第一次去广州参加学术研讨会,以后几乎每年都去大陆从事学术交流,偶尔也去欧美等国家开会。在这期间中国近代史...
2
目录
目 录 序:回首来时路 典范转移 “现代”观念之源起与历史研究的本土反思 前言 近代中国“现代”概念之起源 现代化研究范式的建立 多元现代性的反思 结语 从“文...
3
典范转移
...
4
“现代”观念之源起与历史研究的本土反思[1]
...
5
前言
在汉语语汇中泛指当今之世的“现代”一语源于1880年代末期日人所创造的汉字语词“现代”(gendai),该词为英文“modern”一词之翻译,[2]而在1900...
6
近代中国“现代”概念之起源
在中国传统语汇中存有源于佛教经典的“现在”,却没有“现代”。[8]在中文中“现代”一词最早出现的时间,是在20世纪初期(如前所述1900年《清议报》之文章自日文...
7
现代化研究范式的建立
在20世纪中文的语境中,上述对“近代”“近代化”的理解有持续性的影响力,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观点是从1930年代开始,至1960年代以后盛行的“现代化理论”(亦即上...
8
多元现代性的反思
1980年代之后美国学界不但开始批判西方中心的“现代化理论”,也提出了替代性的多元现代性(multiple modernities)、另类现代性(alterna...
9
结语
指涉当代之历史阶段与生活之特质的“现代”“现代性”“现代化”等概念有非常丰富的意涵,本文无法全面剖析此一观念,只尝试从中国近代思想史、史学史的角度来谈这些词汇的...
10
从“文明”论述到“文化”论述:清末民初中国思想界的一个重要转折[1]
...
11
前言
在当代汉语之中“文明”与“文化”常常是同义词而多混用,但两者也有所不同。一个较常见的区别是:“文明”是人类为应付环境所创造比较具体的、物质性的成就;“文化”则某...
12
“文明”与“文明史”
“文明”一词为传统词汇,在《易经》与《尚书》之中即有。[17]近代之后,该词成为英文civilization之翻译。[18]此一翻译早在1830年代传教士所编的...
13
“文化”与“文化史”
在“文明”一词逐渐普及之时,现代意义的“文化”一词也在汉语之中出现,开始之时两者可以通用。[31]文化是culture一词的汉译,最早应该也源自日本。中村正直(...
14
文明、文化与科玄论战
科玄论战起于1923年2月张君劢(1887—1969)在清华大学以“人生观”为题所做的演讲,他列出人生观与科学的五大差异(人生观为“主观的”“直觉的”“综合的”...
15
结论
清末随着新词汇的引介,带来了许多新的观念,促成近代中国知识与文化的转型。本文所探讨的“文明”与“文化”均为传统词汇,然经由日本汉译接引西方civilizatio...
16
翻译、启蒙与中国现代性[1]
...
17
前言
翻译,亦即将文本从一种文字转换为另一种文字,是一个普遍的文化交流现象,也是深受全世界学术界重视的一个研究议题。近年来有关翻译的研究不但注意到文本内容,也注意到文...
18
翻译研究的两种取径
在探讨这个问题的时候,首先要问翻译的标准为何?它们是忠于或背叛原著?翻译是为了沟通上的方便,将一种文字转变成另一种文字,钱锺书将这个过程说得最传神,他说这是“化...
19
广告与翻译
接下来就用报纸广告的例子来说明翻译的复杂性。以民国初年《申报》(为一在上海发行的商业性报纸)来说,其中数量最突出的,就是医疗广告和药品广告。直到今天还是一样,医...
20
翻译与启蒙:鲁迅
另外一种翻译活动是跟知识分子开启民智有关,亦即“启蒙”,启蒙很快跟翻译工作结合在一起。最早提出启蒙要求的是晚清时如严复、梁启超那一代知识分子。从19世纪末叶开始...
21
翻译与启蒙:梁启超
从鲁迅的例子可见近代中国的翻译与日本有密切的关系,因为在清末之时有大量的留日学生到日本读书,接触到相当多日文翻译西方的资料,就将这些书翻译成中文(包括很多教科书...
22
翻译与启蒙:严复与新观念、新语汇的译介
严复跟梁启超不同,他是直接到英国留学,能阅读英文,而将英文的经典名著翻译成非常典雅的桐城派古文。在翻译的过程,他也引介、创造了相当多的语汇。 严复在近代思想家之...
23
结语
本文尝试从翻译的角度来认识近代中国的文化变迁。中国的现代性可以说是翻译的现代性,西方的思想观念乃至日常生活的各种货品都是透过翻译,或是直接来自西方,或是经由日本...
24
从“士大夫”“士绅”到“地方精英”:二十世纪西方汉学界对清末民初中国社会领导阶层之研究
...
25
前言
有关近代中国社会领导阶层(leading strata)的研究在西方汉学界一直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课题,对此课题的研究成果十分丰硕。这个课题受到重视的主因是许多西方...
26
“东方专制论”下的国家代理人
西方汉学界对中国社会的一个经典解释可以追溯到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模式”之观念以及韦伯“父权国家”的理论。马克思认为由无数自足之乡村所组成的中国社会完全受到国家专...
27
艾伯华与士绅社会理论的建立
艾氏的《征服者与统治者》一书出版于1952年,他对马克思主义者将中国社会硬套入一个现成的模式感到不满。他的论点主要基于以下两点:第一,他批评上述强调大规模的水利...
28
对于明清士绅角色的辩论
奠定士绅社会之理论的经典著作要推张仲礼两本有关19世纪中国士绅之研究:《中国绅士:关于其在十九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与《中国绅士的收入:〈中国绅士〉续篇》,...
29
施坚雅的理论架构与区域研究的兴起
从1964年在美国《亚洲学会会报》(Journal of Asian Studies)上有关中国农村地区的市场结构一文,到1984年美国历史学会主席的就职演讲,...
30
“孔飞力学派”与地方精英典范的形成
孔氏第一本有关地方领导阶层的研究是1970年出版的《晚清叛乱及其敌人,1796—1864》。在此书中他研究农村的领导阶层组织地方武力,抵抗企图推翻现存社会秩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