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纪念馆藏档案简介
胡适纪念馆成立于1962年12月10日,开始之时由“胡适纪念馆管理委员会”负责管理,其人选由“中研院”院长提出,经院务会议通过后聘任。1998年元月正式改隶近代史研究所。胡适纪念馆主要职责与任务为保存、陈列与刊行征集所得之胡适遗著、遗墨、藏书、生活照片及其他遗物等。早期业务除例行性展览工作外,并展开胡适全集之编辑工作。[17]
馆藏之胡适档案于2008年完成所有档案的数字典藏工作,并逐步开始建置为数据库。目前档案收藏有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文件档案;第二部分为胡适藏书及批注;第三部分为与胡适相关的影音资料与照片。以下分别介绍。
文件档案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分档,各档内容与数量如下:
1.“美国档”(US,2359则):大抵为胡适存于美国纽约住所,后于1958年12月移至台湾之文稿、信函及杂件等。
2.“南港档”(NK,13040则):指胡适担任“中研院”院长之后的个人档案。
3.“胡适与杨联陞专档”(LS,239则):为胡适与杨联陞的来往函件等,除包括胡适纪念馆编:《论学谈诗二十年:胡适与杨联陞往来书札》(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98)一书中所收信函手稿外,并收录先前未辑入的函件,及杨联陞(1914—1990)夫人托余英时于1998年与1999年惠赠纪念馆的函稿、信件等。有关胡、杨之交游以及此部分档案之来龙去脉,可参见余英时为该书所写之序文。[18]
4.“胡适与韦莲司专档”(CW,343则):除收录胡适与韦莲司(1885—1971,Edith Clifford Williams)来往函电和部分关系人的信函外,并及胡适身后韦莲司与江冬秀、胡祖望、叶良才、刘大中等人的来往函件。此外,另有一些韦莲司寄赠,及韦女士身后其家属寄赠纪念馆的剪报、杂件等。这一部分档案十分完整,因为“两人为保留对方的来信,都做了超乎常人的努力,尤其是韦莲司,在垂暮之年,将胡适五十年的来信、电报、信封,以至于片纸只字都一一摄影,打字细校,寄给江冬秀,并请胡适纪念馆妥善保管”。[19]因此在数据库中检索“胡适致韦莲司函”时会出现两个版本,一为胡适原迹的手写稿,一为韦莲司整理后的打字稿。这一批档案中胡适致韦莲司的信件已被翻译为中文并出版,请参见周质平编译:《不思量自难忘——胡适给韦莲司的信》。周质平并撰写了两本这方面的专书。[20]
5.“胡适与雷震专档”(LC,174则):为胡适与雷震(1897—1979)的来往函电等,涵盖万丽鹃编著、潘光哲校阅《万山不许一溪奔:胡适雷震来往书信选集》(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2001)的信函手稿,并增补馆藏其他数封信函,以及收录于《雷震秘藏书信选》(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90)的数封排印本影印信函。
6.“胡适手稿”暨“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MS,814则):“胡适手稿”以纪念馆早期发行出版的《胡适手稿》(台北:胡适纪念馆,1966—1970)十集为底本,内容是关于《水经注》疑案的考证、禅宗史考证、中国早期佛教史迹考证、中国佛教制度和经籍杂考证、朱子汇钞和考证、旧小说及其他题目杂考证、古绝句选及其他杂稿。“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MS02)是以纪念馆出版的手稿本(1971年2月)为底本,为胡适先生于1930年写成的手稿七章:齐学、《吕氏春秋》、秦汉之间思想状态、道家、淮南王书、统一帝国的宗教、儒家的有为主义等。
7.“胡传专档”(HC,146则):为胡适父亲胡传的档案,胡传曾于1892—1895年任职于台湾东部的台东。目前胡适纪念馆藏的胡传档案,大部分为由白棣、王毓铨、胡先晋及罗尔纲等人抄本,仅有少数原件。这些文件是1958年胡适先生回国就任“中研院”院长后寄回台湾的。胡传档案可分为七类,分别为(1)年谱;(2)日记;(3)禀启;(4)文集;(5)书札偶存;(6)家传;(7)其他杂件。这一部分的档案对于认识胡适之家世以及清代台东之开发有所帮助。
8.“胡适日记”(DY,4061则):胡适的日记计400余万字,已由曹伯言整理、联经出版公司出版。有关胡适日记的史料价值及其所反映胡适之一生,请参考余英时的《从〈日记〉看胡适的一生》一文。[21]胡适纪念馆所藏日记档案是原迹的图像文件,其时间分布为1906年、1921—1943年、1946—1962年,凡41年。馆藏日记之来源有:纪念馆藏负片(Kodak摄影底片)一百卷、微缩(Microfilm──美国国会图书馆复制)六卷与少数日记原件,[22]胡祖望先生寄赠1938—1942年日记复印件,以及已出版的胡适《胡适的日记:手稿本》(台北:远流出版社,1989—1990)、北京大学图书馆编《北京大学图书馆藏胡适未刊书信日记》(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与该书之英文版The Diary and Letters of Dr.Hu Shih:Peking University Library Collection(Singapore:Cengage Learning Asia Pte Ltd,2010)。胡适纪念馆所藏日记之影像内容并不完整,尚缺1910—1917年、1919—1920年、1944年。其中留学部分的日记最早由许怡荪(?—1919)整理,在《新青年》(1917—1918)上以“藏晖室札记”之名连续登载,[23]后由胡适交给好友章希吕整理,由亚东图书馆出版,名为《藏晖室札记》,后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时又改为《胡适留学日记》。[24]胡适留学日记原稿一直留在亚东图书馆。1953年上海市军管会因陈独秀与该出版社关系密切,结束了该公司,并没收了其书籍与档案。这一部分的原稿从亚东图书馆流出,辗转进入拍卖市场,为买家收购,最近已出版。[25]其最大的价值在于《胡适留学日记》出版时经过整理,且删除了一些照片、剪报、插图等,原稿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此一时期日记之原貌。目前胡适日记的图像文件只缺1919、1920、1944年三年。
此外胡适纪念馆尚存有几本胡适返台之后的行事历(时间为1947—1949年、1956年、1959—1962年),记载每日重要事情、会面的人物、地点等,从笔迹来判断,部分为秘书所记、部分为胡适亲笔书写。这几本小册子可以补充日记的不足,目前纪念馆正委托程巢父先生整理。
9.“北京档”:2009年4月,北京社科院近史所捐赠胡适纪念馆一批1949年之前的胡适文件档案影像数据。经过将近两年的整编,共建文件30803笔目录,以“北京文件”为系列名,于2011年4月汇入“胡适档案检索系统”,其中有不少珍贵的数据。此一部分之档案可至北京社科院近史所或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胡适纪念馆查阅。“北京档”中一部分的内容已出版,见耿云志主编:《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合肥:黄山书社,1994)。耿云志表示该书未收的书信有两类,一是英文书信,计有一千多封没有收入;二是凡涉及胡适私密情感的部分,怕有揭人隐私的顾虑,也没收入。关于这些部分的内容,耿云志曾介绍了其中徐芳给胡适的信;江勇振在撰写《星星月亮太阳:胡适的情感世界》时,也引用了一些通信的内容。[26]
第二部分是胡适藏书及批注。胡适一生中留下了数万册的藏书,因时代的动乱,其藏书分散数地。现存的胡适藏书,主要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线装书归古籍部、普通书归特藏部)和胡适纪念馆,少部分在北京中国社科院近史所图书馆及北京国家图书馆。胡适纪念馆庋藏的胡适藏书,包含中、日、英文图书、期刊及少数其他语文书籍,共3885种,计6918册。除了极少数是胡适1948年底从北京带出来之外,绝大部分是1949年以后在美国及1958年回台北就任“中研院”院长后搜集的,其来源有自购、托人代购及亲友馈赠。其最大特色是,书中有胡适留下的大量眉批、注记与随想,对于研究胡适的学术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材料。藏书的整编,除了参考一般图书编目之外,特别注重在备考栏详细记载书籍的内部状况,作为整理的依据,并供研究者参考。北京大学图书馆所藏1948年之前的藏书,根据目前的统计,共计8699种,该馆比照胡适纪念馆的方式编目、整理,并扫描其中有批注的部分。[27]胡适纪念馆自2005年起与北京大学图书馆交流,2009年4月签署“胡适藏书目录整理合作协议”,至2011年4月,两馆的胡适藏书目录全部整编完毕,同年9月,双方再度签订合作计划,于2013年将藏书编目成果出版为《胡适藏书目录》,计四大册,12000余种,每一本图书都记载了出版数据、印章、题记与批注状况。[28]
胡适纪念馆并将该馆之藏书制成数字数据库,其中辑有该馆所收藏的4825笔目录,目前置于胡适纪念馆网页上开放申请使用。读者可以直接浏览该书之中有批注之页面。这一部分可以帮助读者了解胡适在阅读该书时之反应。例如冯友兰(1895—1990)所著的A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一书,胡适曾写过书评,刊于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Vol.60,No.4(July,1955),pp.898—900,同时他在日记中也表示“看冯书两遍,想说几句好话,实在看不出有什么好处”。[29]此一心态可以得到佐证,从该书批注中胡适在书上大量的打叉、问号并提出疑问,我们可以清楚得知胡适的感受。此外,笔者曾利用馆藏胡适手批赫胥黎的著作与《中美关系白皮书》等,分析胡适对这些书之反应。[30]藏书批注之中有许多信息仍有待挖掘。负责整理北大图书馆特藏室胡适藏书的邹新明根据这一批资料写过数篇《胡适藏书整理札记》,刊登于《胡适研究通讯》之上,可以参看。[31]
第三部分是与胡适相关的影音资料与照片。影音数据数量较少,包括“胡适在台湾”的影片,以及部分演讲的录音,还有学者谈胡适的影片(有唐德刚、余英时、周质平、李又宁等人)。照片方面数量较多,胡适纪念馆典藏了两千多张纸质照片,内容为胡适个人及其家庭、朋友及“中研院”相关的影像。照片部分主要为胡适1958年回台就任“中研院”院长后所摄。另有胡适羁旅美国期间的相本数册,以及胡适逝世后韦莲司(Edith Clifford Williams)、游建文等生前友人的陆续捐赠。经过多年努力,该馆已将这些珍贵的影像数据逐一分类、辨识、注记、扫描、建文件,建置成一个照片数据库(目前仅供该所研究人员使用)。
胡适纪念馆藏的照片共计2840笔目录,分为七个系列,分别是“早年掠影”“羁旅海外”“归根台湾”“逝世纪念”“家族”“朋友及其他”和“‘中央’研究院”,以下分别介绍:(1)“早年掠影”(64笔):时间分布为1910—1949年,记录了胡适赴美留学、返国任教、担任驻美大使与重返学术的四个阶段。(2)“羁旅海外”(147笔):时间分布为1949—1958年,记录了胡适寓居纽约的生活点滴。馆藏照片多为胡适个人与家庭、朋友的生活照,包括他在这段时期参与的学术文化活动、几次访台行踪,以及在哥伦比亚大学接受口述自传访问等。(3)“归根台湾”(830笔):时间为1958年返台至1962年逝世为止,记录了胡适的晚年生活。他除了出掌“中研院”、推动学术之外,也关心政治,并到处演讲、参与公益活动。(4)“逝世纪念”(900笔):时间为1962年2月24日以后,记录了胡适的身后哀荣。(5)“家族”(285笔):包括胡适的父母亲、妻子江冬秀、子胡祖望、儿媳曾淑昭、长孙胡复的照片。(6)“朋友及其他”(282笔):包括胡适的师长杜威及朋友赠照,以及韦莲司赠普林斯顿大学建筑照等。(7)“‘中央’研究院”(332笔):内容包括院区兴建、院长、院士及其他杂件等。胡适纪念馆所收藏的这一批照片曾由杨翠华、庞桂芬选录约200张,编为《远路不须愁日暮:胡适晚年身影》一书。[32]此外,北京中国社科院近史所的北京档中亦有数千张胡适所遗留下来的照片,并由耿云志编辑出版了《胡适及其友人,1904—1948》一书。[33]为了出版一部更周全的胡适照片集,“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正计划与北京的社科院近史所合作,依编年的方式,选录约500张照片来描述胡适一生的事迹。
以上为胡适纪念馆馆藏胡适档案的大致情况,这些档案除了照片部分因尚缺解说未能开放之外,其他部分均已开放供学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