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成功:湖南的例子

二、革命成功:湖南的例子

从周德伟(1902—1986)回忆录《落笔惊风雨:我的一生与国民党的点滴》,尤其显示出辛亥革命在湖南的成功是革命党(其中有大量会党、新军)与立宪派之间既合作又角力的结果。周德伟曾留学英国伦敦政经学院、受教于经济学家哈耶克,并介绍、翻译了哈耶克的著作,其名联“岂有文章觉天下,忍将功业苦苍生”广为人知。他在回忆录中讲述了其父亲周鸿年在清末湖南长沙加入革命党,参加辛亥革命的过程。

周鸿年是湖南长沙地方的中下层士绅,没有科举功名,擅长中医,并曾担任地方主簿之职,与革命党人黄兴是邻居。他因受到郭嵩焘的影响,接触西方知识,认识到“欧西政教,远较中土为美”,并开始阅读严复的译作,因而与湖南守旧士绅划清界限。周德伟写道:“几道之书,陆续问世,先君尽读之,遂粗明西方哲理,致与叶德辉忤,绝往来。”[30]这可以显示严复译作对地方基层精英分子思想启蒙之影响。光绪二十九年(1903)黄兴自日本返国,联络湖南“会党异人”,并吸收周鸿年等人共组华兴会,参与者有吴禄贞、陈天华、章士钊、谭人凤等人。黄兴所采取的策略是鼓励会中同志以捐纳的方式加入清军,伺机响应革命行动。革命党人如吴禄贞后为清军的镇统、蓝天蔚为协统,尹昌衡则纳资为广西军官。新军中的革命力量对辛亥革命的成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31]

辛亥八月下旬,周鸿年决定参与革命,“着戎装,骑骏马,配手杖,携四勇士”,在跪禀父母之后,当场剪去长辫,投身革命。周鸿年“率会党人员及农民数千”起事,占领株洲,越醴陵,攻萍乡。这时由于革命军兴,省城长沙纷乱,大吏皆逃。会党领袖焦达峰成为都督,他不久即杀死了对他具有威胁性的新军协统黄忠浩。此举使维新分子深感不安。其后,焦又被巡防军统领梅馨所杀,谘议局议长谭延闿随后被推举为都督,起而维护治安。这主要是因为“湖南士人多惧草莽英雄”,在“士绅疑忌”下,不愿由具豪强背景之革命党来主导,才由谭延闿出任都督。当时即盛传焦达峰被杀一事乃由谭所主使,由此可以窥见出自草莽之革命军与士绅之间彼此猜忌。周德伟的回忆录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对湖南地区辛亥革命的了解,借此可以得知革命成功的背后有各种复杂的因素,然其主调十分明确:辛亥革命的成功是革命党与立宪派既合作又角力的结果。[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