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记忆与现实利益之干扰
2025年10月14日
历史记忆与现实利益之干扰
口述历史所面临的问题也牵涉口述采访所了解到的“过去”,不仅包括口述者亲身经历的历史,也包含了口述者经由各种管道所形塑的“历史记忆”,而这两者往往交织在一起。在笔者从事白色恐怖之访谈时,有一位受访者谈到许多他从二手报刊所看到的内容,例如当时中共组织、党员人数等,并把这些讯息说成像是自己一手的经验。也有许多人大谈在狱中所耳闻的点点滴滴,却给他人一种亲身经历的感觉。在此情况之下,如何区别“亲身经历”与“历史记忆”成为主访者与记录者要面对的一大难题。
此外更直接的因素则是受现实利益的影响而“修改”记忆之内容。笔者曾接到一位受访者在出版之前来电,要求删除其中一段描写他在学校刻钢板,印“反动”报刊的部分,原因是他担心记录问世后会影响到官方对他的赔偿。此一现实因素对访谈的可信度造成重大的影响。在笔者所访问的白色恐怖受难者之中,只有“一个半”人坦承曾加入中共组织(半个人即上述要求删改记录者)。这主要由于在“戒严时期不当叛乱暨匪谍审判案件补偿条例”之中明文排除“曾加入中共组织者”。另外一类的记忆删除则涉及对他人名誉之毁谤与隐私保障等法律与伦理之课题。例如,“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曾从事“台北荣民总医院半世纪口述历史回顾”访问计划,[15]在出版之前林芳郁院长曾邀约主访者座谈,就该记录中涉及“元首医疗”以及相关人士对于台大医院之品评两项作一检视、调整,以免引发争议。总之,个人的体验在口述访谈所创造的言说语境之中已充分故事化,并受到某些机制检控,无论是“历史真相”“原始经验”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之下会有所增减,甚至受到扭曲。这是口述历史从事者应该警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