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法的反省

研究方法的反省

最后我们尝试依据以上的四篇论文提出研究《经世文编》时值得思考的一些问题。

(一)《经世文编》要成为一个思想的整体,必须假设该书的编者在编辑过程中表现出高度的选择性。因此研究《经世文编》首先必须掌握住“编者的选择性”。例如在该书序例中,编者是否谈到编书的动机与标准?这些标准与选文是否配合?又如编者在书中是否有眉批或圈识?此外,编者的选择性可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不同作者而言,编者为何选择某个人的文章而不选另一个人文章?文章选入数目较多的作者有哪几位?他们是否具有某些相同的背景?

2.对同一位作者而言,为什么书中选择这一篇文章而不选另一篇文章?亦即某一位作者本来的形象与他在《经世文编》中被塑造出来的形象有无不同?

3.就同一篇文章而言,在作者文集上的标题和内容与它在《文编》中的标题和内容有无出入?亦即编者有无更改标题或删除内容?如果有,他的动机何在?

对于“编者的选择性”而言,目前初步的看法是:《经世文编》的编者对于学术、政治的基本原则往往抱持着一套较鲜明的立场;然而对于技术层次的问题(如治河、礼仪、开矿等)常常并不提出一个固定的答案,而是提供两个以上的选择,但是这些选择仍然包含在一个特定范围之内,并非漫无边际。研究《经世文编》必须针对其史料性质来解释,对哪些问题编者持有确定的立场,对哪些问题则提出一系列“意见的光谱”(spectrum of the opinions)?

(二)为了较清楚地掌握《经世文编》的思想倾向,可以运用两组观念来对照。第一,该书经世思想的目标较接近彻底改变的转化思想,还是逐步改良的调适思想?[15]第二,书中所采取的经世手段是强调政治核心的改革,还是偏重政治核心之外的各种行动?上述一组观念交织成四种思想形态,即强调政治核心的转化思想、强调政治核心的调适思想、政治核心之外的转化思想,以及政治核心之外的调适思想,研究者可据以从事思想形态的分类,并比较其异同。

(三)研究《经世文编》时值得注意的另一个问题是各书对历史的看法。例如他们认为历史上有哪些黄金时代,是三代?三代以后?还是本朝?对黄金时代的看法往往影响到目标的设定与方法的抉择。此外书中认为历史上有哪些值得效法的英雄人物或应该警戒的前车之鉴?例如许淑玲的文章谈到《皇明经世文编》对张居正的推崇,拙著硕士论文谈到《皇朝经世文编》各文推崇诸葛亮、贬抑王安石,刘广京先生的大作认为《皇朝经世文编》之理想乃仿效管仲之政法。这些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都反映出各书经世思想的特色。

(四)研究《经世文编》不但要考虑编者所肯定的观念,也要掌握他所拒绝或否定的观念,因为他所拒绝的部分影响到他所肯定部分的意义。例如拙文分析《皇朝经世文编》学术立场时谈到《文编》一致反对的学术或思想计有老庄佛道、“王安石”类型的儒家思想、考证训诂、辞章之学、市井小民的逐利态度,不完全反对的学术思想有法家和功利学派,只有小部分人反对但大多数人都支持的学术思想为宋明理学。这样的研究可以从另一面烘托其基本立场。

(五)具体而言,研究《经世文编》主要是利用归纳法与比较法,前者适合分析思想内涵,后者则可突显其思想特点。用归纳法研究思想内涵可细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仔细阅读《经世文编》中的史料。

2.归纳出各文所讨论的重要议题(agenda)。

3.对于每一个议题编者采取一个固定的立场?还是收录了一系列“意见的光谱”?

4.各议题之间是否有内在的关联或逻辑上的顺序?如何能做一较清楚的叙述?

了解思想内涵后可以进一步运用比较法观察其特点,比较的对象可选择同时代或异时代的思想主体。例如许淑玲的文章将《皇明经世文编》与东林经世思想、顾、黄、王等人的经世思想作一比较;拙文讨论《文钞》时将之与《性理精义》《皇朝经世文编》作一比较;刘广京先生则将《皇朝经世文编》与《皇明经世文编》、宋代理学和功利学派等作一比较。

以上各项是综合四篇研究成果,从研究方法的角度所作的反省,而然诚如余英时先生所谓“史无定法”,[16]上述各项仅为从事研究时值得考虑的一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