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序言

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100年前,辛亥革命成功地推翻了清朝的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简单地说就是“推翻专制、建立共和”。从此中华民族告别了2000余年的君主专制体制,开始“走向共和”。直至今日,两岸政制虽有所不同,然均宣称实施“共和”与“立宪”,亦即秉持孙中山所说的“天下为公”的理想

辛亥革命作为共和体制之起源,有其复杂的历史背景。[2]探讨辛亥年所发生变化之根源,必须要回到晚清的历史脉络,方能挣脱目的论式的历史论述。本文主要依赖台湾史学界多年的研究成果,析论1911年辛亥革命何以在武昌起义爆发之后迅速地获得各地之响应,并以南北议和之方式终结清朝,开创民国。简单地说,我们如果不了解晚清七八十年间对西方自由、民主与共和思想的引介,立宪派与革命派之争论,以及立宪派在革命爆发后对安定社会、寻求和解等方面的贡献,而只是将辛亥革命简单地看成由革命党领导的一次政治或军事变革的话,那将是非常浮面的。两岸对辛亥革命的解释仍有差异,然而在交流互动之中,也看到许多的共识点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