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经世思想的研究逐渐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1983年8月,“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在刘广京和陆宝千教授的主持下召开“近世中国经世思想研讨会”,首开其风;1986年1月,美国学术团体联合会(ACLS)举办“宋代经世思想与行动研讨会”;同年3月,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亦在黄俊杰教授的主持下召开“中国思想史上的经世传统研讨会”;经世思想的研究蔚为风气。
经世思想的范围十分广泛,表达的方式亦多彩多姿,[2]很难给予清楚的界定。在近史所及清大所召开的研讨会中,学者们曾热烈地讨论经世思想的“定义”问题。有人认为只要关怀外在世界秩序的思想就是经世思想,所以经世思想不限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佛家都有经世思想,甚至无政府主义、钱穆的“国史大纲”、陶尼(R.H.Tawney,1880—1962)对中国农业的看法皆属经世,这种看法被批评为“泛经世”,经世思想等同于政治思想;也有人认为只有自称经世,或被同时代学者视为经世的思想家才有经世思想,这种看法又被认为范围太狭窄。从上述的讨论中我们发现依靠现有的研究成果,仍无法对经世下一定义,目前对经世思想的研究或许应抛开定义问题,先深入探讨不同时代经世思想家对“经世”的具体看法,在研究过多数的个案后,才可以归纳出一个较恰当的定义。
在各类有关经世思想的著作中,“经世文编”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对象,它是明朝末年至民国初年间知识分子表达经世思想的一个重要方式。由于明显地标出“经世”之名,故属于经世思想绝无疑问,详细研究“经世文编”将有助于了解中国近代经世思想。“经世文编”的共同特色是借着文章的纂集而表达编者的经世意念,在近三百年中(明末至民初)“经世文编”的编纂前后相承,形成一个延绵不断的经世传统,这批数量庞大的史料(据估计总字数超过三千万字)仍是一片有待开辟的领域。本文的目的是对晚明以来各种的“经世文编”以及初步的研究成果作一介绍,并反省研究方法,展望未来的发展。[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