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胡适(1891—1962)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他逝世虽已超过五十年,然其影响力仍持续存在,并逐渐扩展。[2]据说1956年2月的某一天,毛泽东在怀仁堂宴请出席全国政协会议的知识分子代表时说:“胡适这个人也顽固,我们托人带信给他,劝他回来,也不知他到底贪恋什么?批判嘛,总没有什么好话,说实话,新文化运动他是有功劳的,不能一笔抹杀,应当实事求是。21世纪,那时候,替他恢复名誉吧!”[3]2002年时李慎之也说:“20世纪是鲁迅的世纪,21世纪是胡适的世纪。”[4]毛泽东与李慎之的论断是很正确的,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正是胡适恢复名誉、展现影响力的时候。
胡适为安徽绩溪人,生于上海,少年时(1904),进入上海的“梅溪学堂”读书,受到父亲好友张焕纶(1846—1904,他是华东师范大学张济顺教授的曾祖父)的影响,一直警惕自己“千万不要仅仅做个自了汉”,因而立下志向,希望能成就一番事业。[5]后来他也的确实现了他的理想,成为近代中国一位重要的学者、教育家、政论家与外交官。
胡适在中国近代史上至少有三方面的意义。第一是思想文化上的意义。胡适宣扬文学革命与文化革命,主张透过文字、文学来改造文化。胡适在宣传白话文上可谓煞费苦心。他所写的白话文、新诗在当时掀起了白话文写作的热潮。胡适行文用字的一个明显特色就是一丝不苟、明白晓畅,今天他所留下的无论钢笔字还是书法,一定是清清楚楚。这背后其实有一个很严肃的理念,亦即任何文字表达都要准确、清晰、清楚易懂。在文化革命方面,胡适与陈独秀(1879—1942)、鲁迅(1881—1936)等同为第一批宣扬者,他们在《新青年》之上提倡科学与民主,并攻击传统文化的黑暗面。不过胡适一生都在矛盾之中,他的个性和缓,主张渐进改革,不做烈士;然而另一方面又非常激烈地认为应全盘推翻中国传统、追求自由民主,是一位“保守的自由主义者”。[6]
第二是学术上的意义。梁启超(1873—1929)、章炳麟(1869—1936)和胡适都是开创中国现代学术的第一代人物。他们一方面接受西方新学问,另一方面又把西方治学方法用到中国传统研究领域之上,换句话说,就是用科学方法来研究传统学问。这一视角开创了大量的可能性。例如清代有很多学者从事考证,胡适也做考据工作,但清代学者是通过考据来“明道”,即通过字词的辨正来了解经典中所蕴含道的价值,而胡适所开创的现代学术,则用现代科学的实证方法真切地认识中国传统──“整理国故”。胡适在学术史的另一重要性,是他用英文介绍中国历史、文化,他用英文写了许多文章,并在美国著名大学讲学。[7]早期思想家中康有为和梁启超的英文都不行,严复比较好,可是严复写的英文作品屈指可数,所以真正能用英文把中国文化的精深内涵带到世界,并与海外学者对话,胡适可谓第一人,在他之后的另一位是林语堂(1895—1976)。
第三是政治实践与学术行政上的意义。如上所述胡适不甘于平凡。他不但“坐而言”,也希望“起而行”。他一生中担任过几个重要职务,最重要的是1938—1942年担任中华民国驻美大使。胡适在担任驻美大使期间,做了百余场演讲,其中1942年3月23日在华盛顿的演讲——《中国抗战也是要保卫一种文化方式》,[8]尤其能够打动国际视听,将抗战模拟于西方文明之中“极权与民主的对垒”,[9]让世人了解“中国人民的自由、民主、和平方式,正面临日本独裁、压迫、黩武主义方式的严重威胁”。[10]此一宣传使中国在国际社会取得了“道义的优位性”,[11]抗战期间中国能够取得许多国际援助(如各种贷款)与胡适在外交方面的努力有直接的关系。后来回国后他担任北大校长,1948年在蒋介石邀请下,他几乎要参选中华民国总统,可是由于国民党党内的反对,他自己意愿亦不高,而没有实现。[12]不过胡适一直得到蒋介石的欣赏和重用,1949年之后他给予蒋介石“道义的支持”,并协助雷震等人推展《自由中国》杂志社务、为《文星》杂志撰稿等。[13]1958年他返回台湾担任“中研院”的院长。胡适过世时,蒋介石说胡适是“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并且亲笔题挽联——“智德兼隆”,由此可见两人彼此欣赏,能够“道不同而相为谋”。
胡适很清楚地知道作为一位创造历史的人物,保存史料是相当重要的,他自认有历史癖,[14]所以从小就开始记录并保存史料,也因此胡适一生留下了大量的书信、日记、文稿及其他公私文件。在近代中国学者之中,无论就类型、数量或质量来说,胡适档案之史料价值均为上乘。可惜的是,因时代的动荡,这些档案散居各地。1948年底,他在仓皇之中离开了北平,在东厂胡同的故居中留下一百多箱的藏书与来往书信。这些资料大部分留存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与北京大学图书馆。[15]其后胡适长期住在美国,1958年4月才返回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胡适纪念馆所藏的档案,都是1949年后胡适在美国,以及1958年回台湾以后所携回或产生的文稿、信函、藏书及其他文物。同时,胡适纪念馆成立之后,一方面积极征集、整理相关史料,另一方面许多胡适的故旧与学界的研究者,将手头的资料赠予纪念馆,馆藏日益增加。[16]再者,1990年代之后,两岸交流频繁,庋藏胡适档案的单位开始展开合作,胡适纪念馆陆续取得北京社科院近史所赠予的胡适1949年以前的照片及图像文件,并与北京大学图书馆合作整理胡适藏书与批注,出版胡适藏书目录(详下文)。目前“中研院”内的胡适纪念馆保存了全世界最完整的胡适相关的档案,可供学术研究。
本文将介绍胡适纪念馆档案之内容,并讨论胡适研究所面临的一些挑战,再以一些具体的例子说明如何利用档案来深化胡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