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所面临的困难
乍看之下口述历史的工作十分简单,任何人只要带着纸笔、录音设备,寻找适合访谈的对象,再将录音的内容整理为文字,即可大功告成。然而仔细推敲,其中的每一个步骤都有许多值得思索之处。例如,我们为何要选择某一特定的历史人物或群体作为访谈的对象?在访谈过程之中,我们要如何拟定谈话主轴?如何用自己的概念、语汇,来理解别人的想法?亦即如何将别人的话语,放在自己的话语系统之中,而“再次表达”(represent)或“创造”(create)出一个访问记录来?这一记录是否指涉历史事实?还是只能算是个人的想象?简言之,从事口述历史工作之时,我们不能回避的一个核心问题是:透过口述记录所产生的历史“知识”有何特质?它属于“普遍的知识”(universal knowledge),还是只能算“个人意见”(personal opinion)?当然有时这两者难以截然划分,那么一部分的个人意见又如何能窥见洞穴之外的阳光?口述历史如何才能补正书写历史之不足?[5]
在众声喧哗之下,要追寻历史的“本来面目”有其难度。就个人的生命经验来说,每个人的成长经历都免不了会有悲欢喜乐、爱恨情仇,当处理一些私密性或情绪上较为纠结之议题(如心理创伤、身体感受、人际冲突、不当关系,如外遇等),往往会“欲语还休”,或是“故意遗忘”“刻意渲染”等,因而失真。[6]再从社会群体的角度来考虑,例如统治者的历史与被统治者的历史、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历史、男性观点与女性观点的历史,书写历史与口述历史之间究竟有无会通之处?还是说历史根本就不可能有一个“本来面目”,亦即无人能写出一个让每一个人都满意的“客观的过去”,而只有“罗生门”式的各说各话,其目的只是为了追逐自身利益与权力角力罢了?奥威尔(George Orwell)在《一九八四》一书中简单扼要地表明了这一点:“谁控制过去,谁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谁就控制过去。”(Who controls the past controls the future.Who controls the present controls the past.)[7]如何解决这一历史真相的问题当然不只是口述历史工作者才要面对的,而是从事所有形式的“历史生产”(特别是传记、自传、事件等文类),都不得不自我反省的关键议题。然而无疑地,口述历史工作与口述内容之复杂性让我们对此一议题有更深刻的感受。[8]